01
看到这样一个实验。妈妈在幼儿面前呈现不同面目,以测验与观察他的情绪反应。画面中是一位年轻而温柔的母亲,孩子不过是婴儿的年龄,仍不会说话。
起初,母亲积极地与孩子互动。与他说话,对着他温柔地笑。当他手指向远处时,她扭过头去观看,并表现出认同、欣喜与愉悦。孩子极为兴奋,眉目间皆是快乐。因母亲的积极回应,给予他充沛的力量,令他感觉被包围着的足够的安全感。
接下来的时刻,母亲转头,停顿数秒,再转过来时,则是一张僵硬的脸。孩子起先无知无觉,仍旧向母亲发出交流信号,只是她已似换了个人,不再给予回应。即便,他再次伸出手,指向远处,她也是不动,也不看。
两分钟之后,孩子情绪崩塌,开始哭泣,全身颤抖,无法遏制。幸好,这不过是一个实验。母亲替换下僵硬的脸,及时给予了孩子抚慰。
02
一场小小的实验,却看到一个孩子如何从幸福的颠峰跌入到崩溃的深渊。这多么残忍,孩子的感情竟可以用来这样测验。
但也由此看到,母亲的存在与回应对孩子有多重要。我们时常认为,婴儿从母体中脱落,来到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他的躯体洁净,而他的思想也是单纯如白纸。在不会说话之前,他似乎懂得的,只有沉睡、哭泣、微笑、饮食、排便。
对成人来说,孩子是不具思想的。微笑已是他最成熟的表达内心的方式。但在这个实验里,如此鲜明的看到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变化的。
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而这样的表达,不是以言语。更多的是行动与表情上的变化。
03
在我幼时,家中有过一个布娃娃。是小舅买给我的礼物。并非现时流行的金发碧眼的芭比,不过是一个寻常娃娃。穿着暗色碎花布裙,双手是橡胶所制。其中一只手,已快脱落,露出内中棉絮。
我一直认为,娃娃的手,是因多时玩耍,最终脱落的。后来我才知,那是我曾用力撕咬的缘故。
大概一周岁多的时候,父母出去干活,无法照顾我。他们防止我乱走,想出办法将我束缚在椅子上,把娃娃塞入我的手中。
我一定经历了一个异常痛苦的下午。被绳子束缚,不能起身,不能走动,父母不在身侧。只有一个布娃娃握在手中。似乎这是唯一,我所能掌控之物。哭泣,尖叫,用尽力气来释放能量,但回应我的则是无边际的空荡世界。
我最终崩溃到用稚嫩牙齿撕咬布娃娃的手。负面情绪让我不断朝着一个安静的布娃娃进行攻击。一次,两次,三次,最终,布娃娃的橡胶手上的缝制线断裂。
当父母晚上回到家时,已看到一个近乎疯狂的我。被饥饿与恐慌包围的我,无法停止哭泣,需要给予许久的安抚才能稳定下来。
03
我没有那段记忆。也许是因为太小,记忆尚未储存下来。但我头脑中,时常划过的是自己那张哭泣的脸。在那样幼小的年纪,在无人回应的绝境,内心充满的是怎么的恐惧、紧张、绝望之感。
我始终无法想象。
在现世的困窘与逼迫之下,人显现的只有软弱与无力。即便,现今人们的物质与经济较之以往要丰富许多,却仍旧有诸多现实问题,不可回避。比如,如何照顾一个幼童。
在女儿两岁时,尝试将她送回老家,与祖父母同住。两个月后回去看望她,清晰地感觉到她的畏惧与小心翼翼,眼神中流露出怯意,也缺乏亲热的呼喊。她与我们之间有一股强烈的疏离感。
后来,与她每日待在一起,花费多日,才渐渐重新建构起往日的那种亲密感。但如今,她仍旧不敢在众人面前大声自如地讲话,不敢独自一人待在空房间内,也不敢独自一人入睡。这个里面,有属于孩子真实天性中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那时与我们的分离,也给她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感。
心理学上,从来都指出,儿童需与第一养育者长久相处,以培养他的安全感。但在各种现实面前,父母纵使有心,却也是无能为力。
在我能理解到父母那时的艰辛与无助,能理解到做为一个成年人,在这世间所凸显的脆弱,能理解到一个个体在这茫茫世界里的局限,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又充满愧疚感。觉得没有能力给予她一个良好、优越的环境,能让她自由、无忧无虑地成长。
这大抵是一个母亲的无奈,也是天下诸多家庭中父母的无奈。
04
除却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因素,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另一大来源,是因为中国的父母很少会向孩子表达爱意。这就像是勤俭是中国的美德一样,从古至今,传承而下,中国父母也鲜少会对孩子说,我爱你。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这样赤裸明确的表达,像是被禁忌的,不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即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也是羞于启齿,始终都无法说出口。
在一个家庭中成长,孩子有时会被宠爱,有时会被斥责,有时甚至还会遭到挨打。在这样交替发生的行为中,孩子会疑惑,父母到底是爱着自己,还是自己仅是他们的一个负累。
在怀疑、困惑、不安与焦虑中,在父母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性行为中,孩子试图寻找爱的证明。但一个心智未成熟,无法以成人立场与角度看待事情的孩子,往往会把爱误会成不爱。
当孩子考出优异成绩,展现在父母面前时,原本需要的是肯定与鼓励,听到的却仍是父母的斥责,不要骄傲自满。父母内心是欢喜的,但他们用了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在他们觉知这是最好的教导方式时,却不知已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心。
只是一句,我爱你,就可以突破孩子内心的猜忌。听到如此慎重的话,就像是得到一颗定心丸。孩子会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是被爱着的。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没有被忽视,是具备归属感的。
明确内心的安全感,一个孩子才可能更好地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他的心智才能更完整,更成熟。
05
作为即将成为父母或已是父母的成年人,我们有义务给予孩子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但现实的困境,让我们即便竭尽全力,也仍旧败下阵来。
那么,或许,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尝试将爱说出口。在孩子理解到父母并不是伟大的、勇敢的、不可折断的超人,理解到他们也只是人群中的普通人,他们也会同样理解到父母会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爱着他们。
告诉孩子,我们的爱。并尽自己所能地去爱他。
我想,这或许,已是最大程度地平衡了,孩子因为各种分离,以及自我成长中的困惑所带来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