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前,我们总是重点强调:“修行在个人”而忽略了“师傅领进门”这一环节。
真正的高名的师傅,教学的方法是能从一个简单有趣的事物着手,激发你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然后让你自己去探索这个学科或领域,感悟更多的内涵。
我所接触的《极简美学》课程就是这样一堂能调动我兴趣和积极性的课程,它打开了我对极简的认知和探索。
老师从人人都喜欢的手机拍照开始,教我们构图、做删减工作。领会到“极简”的美好。
接着教个人形象气质定位以及服装的材质、面料、颜色的定位,找到了适合你的服装款式、风格和颜色。从此你的衣橱就能快速瘦身。我们也得以从永远少一件衣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然后,触类旁通,开始对家里每一件物品进行删减和断舍离。整个家也因此变得简洁舒适、迥然有序。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
你就可以整理自己身边的关系,对关系进行排序和断舍离,并对自己的情感投放做排序。
对电脑里的文件、图片;手机里通讯录、微信通讯录和朋友圈进行了删减、屏蔽。
最后,你就可以开始自己探索啦!
说说我自己吧!做完那些工作后,我的焦虑集中到了一个问题上——学习。
是的,其他方面我都做到了极简,可是,对于学习,我还深陷知识洪流里不能自拔。
育儿知识需要学习,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知识,耽误了孩子学习的关键期。
自我成长需要学习的太多:
摄影是刚刚培养起来的兴趣,需要我关注和呵护它;
经济学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学问,我需要学好它,并用于生活当中;
写作也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英语也是需要学习的。。。。。。
打开学习圈看到网友们在热烈谈论哪本书又让她们受益非浅。我总会羡慕嫉妒恨!我怎么拼命都赶不上这个节奏。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一年就会诞生新书3万本,而我一年也只不过能看30本,就算我把全部的时间拿来学习,一天最多一本书,一年不休息也只能看365本。关键问题是,看了并不等于看懂了,看懂了并不等于我能运用。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感觉自己被知识的洪流淹没了,没法呼吸。怎么办?
想到了去年上过的一堂网络课程,张首晟教授讲课之前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地球要消失了,诺亚方舟上只能携带一对物种还有一封信总结人类所有的知识,那么这封信上该写些什么来确保这些知识能复原人类文明呢?
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该写什么。因为一个小信封上能写多少东西呢?那么少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最精华的知识了。而我对人类最精华的知识一无所知。原来,张教授并没有危言耸听,我们已经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洪流中了。
当时观看直播课程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极简美学之后当我把其他的事情做完删除、清理排序之后才发现原来我还有一个大坑需要整理和清除。那就是对于知识信息的删减。还好,我终于了解到,知识也可以极简。
你一定想知道张教授给信封上写了什么吧!
这就是教授的答案:
自然界的基本常数:关于能量和信息的物理公式以及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一个数学定律:欧几里得公式
生物学: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人文:人人生而平等
思想:让自由之风吹拂
经济学:隐形之手
大道至简
笔胜于剑
这就是张教授的答案,对,就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简单的公式和语言就可以重新构建人类文明,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就是建构在这些最最基础简单的原则之上的。
也许你要问,教授的这些答案对我们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复原人类文明这事跟我可没有什么关系。是的,人类文明不需要我们复原,但是,学习哪些知识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不是吗?
教授留给我的思考是:我需要学习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知识,这个知识它是知识的源头,在这个场景中可以用,在另外的场景中也可以使用,它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就是隐藏纷繁复杂事物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这些重要的知识就是我需要去寻找的。它的标准就在于:是否具有普适性。
就这一点,就有太多看似是知识的信息将在我们的注意力里面消失。是不是让极简路上的我们兴奋不已呢!我们终于可以不被信息知识的洪流所淹没吞噬了!
经过认真思考,我寻找这些知识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甚至有的我已经找到,只需要刻意练习啦!
至于我的答案是什么?我又做了哪些练习,练习的结果怎么样。下次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