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都记不清,我这是第几次读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父亲》了,不管读了多少次,我还是喜欢读。哦!即使让我读上千遍我也不会厌倦。
每读一次我就感动一次,作者用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写出了父亲养家糊口的不易和父亲的善良,吃苦耐劳。
作者一家有兄弟姐妹四人,加上年老多病的爷爷,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作者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他。
但是父亲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他常常板着脸任我们吃他,从来没有唉声叹气过。吃饭时,当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
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难怪他父亲听到:“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父亲就引以为豪。
读到这里,总有一种情感在心中潜滋暗长,这是一种多么朴素,深沉的爱与期望。原来父爱一直存在,只是愚钝的我们从来没有领味到。
读书时因数学不好,每次考试过后,总换来教数学的老爸劈头盖脸一顿臭骂,骂得多了,总以为老爸不爱我,渐渐地与他生疏起来,不怎么和他说心里话,平日能够不和他呆一起,就尽量不呆一起。
读到这段,我这才体味到这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殷切期望。此时此景我就理解了父亲骂声中的无赖和痛彻心肺,对父亲,我心里再也没有一丝怨恨,渐渐地读懂了父亲的内心,愿意在他面前敞开心扉,和他聊聊家常,陪他搓搓麻将,散散步,做做饭,让他享受一个温馨的晚年。
作者的父亲有一颗悲悯的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当探亲回家的父亲看到我们几个孩子因吃野菜而浮肿不堪的青黄色的脸,父亲就想带“我”回老家生活,因为父亲觉得老家山上田梗上,野菜也好,树叶也好,那里有无毒的东西能塞满我们的胃。
其实父亲哪里知道,故乡的野菜还塞不饱故乡人的胃,看到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乡亲们,父亲把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三百元钱,除了路费,东家给五元,西家给十元,以见面礼的方式,差不多全救济了故乡人。
到家后,父亲生平第一次用内疚的语调对母亲说话:“孩子他妈,我把钱抖搂光了!你别生气,我再攒!”
看到平日在“母亲”面前语气强硬的“父亲”,为了救济乡亲们而第一次说了软话,我深切地体味到了作者父亲的善良和朴实。
文中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些细小的情节,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一次次的泪流满面,手不释卷。
为了“妹妹”能够找到工作,街道主任发话了,帮他拉回分的一吨煤,这事就定了,“我”和“父亲”冒雨去拉煤,拉三趟时,一只车轮卡在铁轨岔角里,无论我和父亲使出多大的力气,车轮都纹丝不动,像被焊住了,“我”和父亲一会儿推,一会儿拉,双手都是伤,始终一筹莫展,在暴雨中,“我”听得见父亲像牛一样的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读到这儿,我读到为了儿女的前途拼尽全力的父亲,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父亲早已习惯了在我们的生命里默默奉献,而我却浑然不觉,直到此时,我才懂了你的不易。生活里哪里经常有“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而是我的父母在背后为我负重前行!
懂了,可我又不在你身边,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的一切换你岁月长留,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