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给小学五年级的侄女布置了一篇作文——《读书使我_____》。在指导写作提纲时,她说她想写“读书使我快乐”并约定初七交稿。为以身作则,同时创建范本,我暗自决定与她同题撰文。当然,立意要高,字数要超;水准嘛,不能欺小,各有指标。
人到中年,快乐的意义何在?
有人笃求权势,有人信奉财富,有人护佑健康,有人安享清闲……各有千秋,自得其乐。
然而,人生的快乐不一而足,快乐的内涵也丰富多彩。除却以上的恒久愿念和远大目标,快乐的源泉还来自于因人而异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运动,比如烹饪,比如阅读,比如旅行。
在我上学和工作的光阴里,书籍向来是滋育思想、汲取营养、陪伴成长的重要依托,现在是,将来也是。不管是从前忙里偷闲地概览,还是如今闲庭信步地畅游,我于浩繁书文的重山瀚海里上下求索,寻找快乐,激活自我。
相较于小说,我更钟情于散文(杂文)的炼达、灵动、别致和新颖。同样,散文穿越古今、采撷天地、收录百态的视野和蕴藏,更让人遍尝匠心独运的味道,尽享意想不到的快乐。
在诸多的名家大作里,我独爱梁实秋和他的“雅舍”系列。不论是生活化的取材,批判性的立意,还是戏谑式的观摩,亦或是沉浸般的体验,全都潜默着丰厚的睿智和深隽的哲思。那种哑然失笑、笑中带泪的欢乐,使人通透,发人深省。
下棋,看报,理发,洗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在梁实秋的笔下皆有乐趣,方显痛快。“看报也常误事。我一年之内有过因为看报,而烧黑了三个煮菜锅的记录。这是我对报纸的功能之最高的称颂。报纸能令人忘记锅里煮着东西!”似这样的坦诚讲述和率真调侃,在雅舍系列散文中俯拾即是,屡见不鲜。既沾满了市井欢乐,又充斥着人间烟火。在《生病与吃药》《孔诞日与教师节》《美国去来》《群芳小记》等雅舍“遗珠”中,我们又不难发现梁先生忧思国民、教化理礼的至情至性。“一般受资本家压迫的人,往往感觉到生病之不应该,以为病是该生在有钱人的身上。”似这种不乏严肃的讽刺表达, 既能引发感同身受的共鸣,还能带来一笑而过的轻松。
抛开对梁实秋散文近乎膜拜的喜爱,我还欣赏沈从文的湘西风,汪曾祺的北京味。
沈从文的一本精品散文集《我自故乡来》,我读了将近大半年,有荒疏、懒散的缘故,也有晦涩、冷僻的原由。后一点怪不得沈从文先生,一方面自身的学识有限,另一方面钻研的勇气不足。同梁实秋的行文相比,我在沈从文散文中遇到的生蹩之处反倒更多。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从沅江的水码头、常德的船、吊脚楼上多情的水手和妇人以及鸭窠围的夜色中,深切感受到湘西故地悠远、浓郁的风土民情,更有沈从文眼中独一无二的欢纵和欣怡。
我也和众人一样,咸服于汪曾祺信手拈来、任驭方言的妙趣和从容。从昆明、北京到儿时的大淖,从庭院草木、百姓食事到邻里生活,汪先生的散文题材异常广泛,文字特别精巧,风格尤其平实。如果单从阅读的体会上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文艺偏好,更加契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无人匹敌。
关于郑培凯、白先勇、蒋勋三位先生的排序,我就僭越一次,按照以书结缘的自然先后来了。
提到郑培凯,真要感谢《书城》杂志,更要感谢青基会和欧莱雅集团。《书城》让我及早知晓了一位弘扬文化传统的海外学人,而后两者公益资助的赴港交流活动,则让我有幸第一次亲近这位躬行文化传承的可爱老者。在订阅《书城》杂志的那些年,每有他关于诗、茶和文化播授的文章,我都爱不释手,反复品读。而那册见面时先生亲手签名的《书城》,我更是奉若至宝。去年,又一股脑儿地买来了《游于艺·跨文化美食》《高尚的快乐》《谁共我醉明月》等三本郑先生的散文集,期望从他治学严谨又不拘一格的文化拼盘中,继续分享前所未有的快乐。
说来惭愧,我对白先勇先生的代表作《台北人》《纽约客》和其他小说从未涉猎,却因一本散文集《树犹如此》心生敬佩。“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这句结尾,不啻是白先生悼念亡友和追忆过往的深情吁叹。散放着生命的温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真个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啊!
周休二日——这是我读了蒋勋的《品味四讲》之后,赋予双休日最新的、附庸“品味”的说法。《生活十讲》还没排上近来的读书日程,想必会比《品味四讲》更加即兴和诙谐。蒋先生循二十四节气为序的生活随笔《岁月静好》,我已先后赠送给两位要好的朋友,一本繁体,一本简体。据说,蒋勋最大的名气在于红楼和美学,我目前还没有余力窥探。不过,散文和美学,读书和快乐,不也是遥相呼应、息息相通的吗?
多说一句,上述三位身处海外却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发扬、振兴的拳拳之心和孜孜之举,既让人惭怍又令人欣慰。幸好,内地还有余秋雨这样的有识之士。
四十开外,才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固有一丝相见恨晚的遗憾,可随即便是如饥似渴的饱餐。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年纪大些且经历波折,反倒才有如此痛彻的感悟和共鸣。不去管纷争几许,也不去管攻讦几何,仅是大义担当的态度和据实踏查的行为,就足以令巧言令色者羞愧,让指手画脚者汗颜。而文化学者那份巡弋天下、谙熟文脉的快感,我们虽难于参透,却也乐享其成。
此外,我还沉醉于丰子恺的禅意达观,陆文夫的吴风越韵,张晓风的高节敦品,迟子建的亲情乡音......
疫情这两年,宅居多闲读。除了购买不少的名家散文(集),还曾先后入手了长江文艺社的“2019年中国散文选”、人民文学社的“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20)”、辽宁人民社的“2020年中国随笔精选”等佳篇典藏,撷英集萃,博观众赏。借助集约简明的领略方式,我陆续认识了彭程、刘汀、李修文、陈洪金等当代散文名家,慢慢浸润于文学百花园梦幻般的繁盛和丰盈。
每当我有意无意地抚触到岁月累聚的沧桑和苦厄铭镌的伤痕,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读过的书和熟悉的作者,想起那些坚定的话语,辩证的逻辑,宽宏的胸襟,励志的哲理。倘若又能够再想想书间无穷的美好,文中无尽的快乐,还有什么不会淡若浮云,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