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南北朝谢灵运
公元220年,曹操离世,长子曹丕登位成了魏文帝,三子曹植结束近30年的贵族公子生活,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境遇。曹丕和曹植为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两人共同推动了建安文学的艺术发展。在兄长当上皇帝之后,曹植的政治生命就基本结束了,但是,他的文学生命却以另外一种面貌继续生长。
公元222年,曹植来到了洛阳,接受曹丕的册封,继续接受皇帝的监视和软禁。可以想象,曹植的内心是苦闷的,曾经的他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白马少年,而如今却是失意落魄的贵族王侯。
返回封地途中,曹植经过洛水,车困马乏,停下来休息,忽然,“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曹植连忙问身边的随从,有没有看见岩石边上有一女子?她怎么会如此的美丽?但是所有的随从都说看不见。只猜测说,臣闻河洛之神,名为宓妃,您看的大概是她了。我们看不见,您描绘来给我们看看。于是曹植就告诉他们: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
这就是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中让人惊异的洛神出场。这样的洛河女神,一出现就惊呆了世人,她是如此的奇幻飘逸,似梦似真,世间没有哪一个女子可以比得上她的美丽。因为洛神的美不在其形,而在其神,是大自然中所有最美好事物的结合体,是只能想象,而深不见底的无形之物。神秘之美,美得清丽脱俗,虚幻缥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的这段文字本身同样也让人惊艳,不论从文字的视觉排列还是诵读时的听觉感受,都充满了音律美和节奏美,再加上产生的画面动感联想,使得文字词彩出众,意韵生动,难怪后世在评价曹植的时候就说他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后世的人们拼命地模仿他的词采华茂,却很少能够学到他的灿绝古今,卓尔不群的语言神韵。
因为就是太喜欢这段文字,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在评价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的时候,就直接引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一段,人们觉得这一段文字才能准确表现出书圣的书法神韵之美。
接下来在洛神赋中曹植与洛神相互爱慕,心有灵犀。曹植“托微波而通辞,解玉佩以要之”,而洛神则“抗琼珶(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然而人生有别,殊途难归,最终曹植和洛神只能黯然分离。洛神离去时,“冯夷鸣鼓,女娲清歌”,游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驶去,只留下一个梦幻的背影。而曹植则只能“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了。
整篇洛神赋读下来奇幻浪漫,神秘迷离,流动着让人惊异的文字美和想象美。在曹植所处的时代,正是汉文在慢慢发展壮大的时期,文字已经从诗经中的四言一句转向五言一句。曹家三父子对于汉文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其中真正身体力行,有意识地去讲究文章的遣词造句,华丽好看,却是从曹植个人开始的。
这篇《洛神赋》既是曹植所有作品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篇,产生了巨大的美学力量。
东晋的画家顾恺之将这篇赋变成了绘画作品,浪漫地再现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的情景,成为了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则多次用小楷来书写《洛神赋》,使之成为书法中的传世名作。
另外一书法大家赵孟頫也用行书写下来《洛神赋》,成为赵氏行书的代表之作。
到了元明时期,《洛神赋》被搬上了舞台,常演不衰。
而在民间,《洛神赋》中许多的词语演变成了生活中形容女性美的常用词语,比如:惊鸿一瞥,明眸善睐,凌波微步,罗 袜生尘。如果没有这篇《洛神赋》,我们的生活会失掉一些浪漫和诗意的表达。但是曹植本人却想不到这些,在当时他的苦闷如影随形,现实中追求理想的无情幻灭,他只能在文学艺术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李煜是亡国之君,却为后世留下不朽之作;吴越王钱镠(liú)的政绩不为人所知,却因为思念回娘家省亲的夫人戴氏王妃,写下9字短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而被人们所熟知。一代诗神曹植已于公元232年12月去世,《洛神赋》也在后世的不断吟诵中获得了不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