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我居然和现任一起去看了一部怀念前任的电影一《后来的我们》。刘若英的电影也许算不上杰作,但是处处都是情怀。而我正是被这些情怀冲昏了头脑,在影院哭得泣不成声。搞得吴先生一脸的不知所措。
出了影院,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难道仅仅想表达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因为过去的美好一去不复返而遗憾痛心吗?
我并不喜欢为了一味地去怀念过往而刻意的煽情。片子中让我觉得最别扭的就是见清和他老婆出场的那两幕,安排地如此潦草,如此敷衍,好像见清的婚姻生活毫无色彩。(当然也不排除他的婚姻生活确实是在凑合,就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生活也都是在凑合一样)
导演这样的安排,容易让屏幕前的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在电影里找到了感情的寄托。于是像剧中人一样,尘封自己的心,带着冰冷的盔甲前行,把现在婚姻的将就或者不幸,全都归咎于错过了那个对的人。
于是许多人会像见清一样,为曾经的感情入戏太深而让现在的生活毫无生机,陷入遗憾甚至是悔恨的深渊,不停追问:如果当初我们结婚了,现在会怎样?
小晓回答:那我们现在可能已经离婚很久了…这句话像盆冷水一样浇灭了浪漫的爱情。
02
刘嘉老师在他的《心理学基础30讲》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浪漫的小伙子给自己的新娘写了一首情诗,然后把它塞进了漂流瓶,扔到了太平洋里。
10年后,有人在关岛附近的岸边上发现了这个漂流瓶。里面的情诗是这么写的: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但我相信我们的爱情依然会像现在一样鲜活。即使这封信永远都不能到你手中,我依然铭记于心的是,我会不顾一切地去证明我对你的爱。——你的丈夫,鲍伯。
发现情书的人通过电话找到了10年前的那位新娘,当他把情书的内容读给她听的时候,她竟然大笑了起来,只说了一句,“我们早就离婚了”,就啪地一下把电话给挂断了。
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会分开?
忽然觉得这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除了遗憾,还想提醒我们为什么会有遗憾。无论是激情的恋爱还是平淡的婚姻,都需要双方的共同成长,倘若其中一方先长大了,而另一个却还在原地,即使是天造地设、金玉良缘,结果也会和小晓和见清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恋爱关系中,总是女孩成熟得更早些。小晓先学会克制和隐藏自己的情绪和失望,她期盼着有一天见清能长大,可是他并没有,和商场经理吵架,骂客户,在路边摊打架,在同学面前装大尾巴狼……渐渐的,他们越来越远。当小晓要分手时,明明满是期待,可是见清还是沉迷于游戏。
在一次次冲突中,不能学会更优雅和技巧性的地化解冲突,这是见清的情商低能。在一次次亲密关系中,不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反而让两个本来相爱的人受伤,这是见清的情感残忍。他一次次地拒绝长大,让小晓最终离他而去。
03
武志红老师说一段完整的感情会有三个阶段:
1+1=1。
1+1=0。
1+1=2。
第一个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两人宛如一体。
第二个阶段,你是我人生痛苦的根本,我是你人生痛苦的所在,我们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天大的错误!
第三个阶段,我是我,你是你,但我们在一起,并且真的感觉到我应该和你在一起。
见清和小晓的爱情只走到了第二个阶段。走到第三个阶段太艰难,需要不断学习、内省和成长。需要学会将人生的答案从对方的正确与错误上转移到自己的内心。
相对于这些,在心中辟出一块圣地并将已经逝去的一段爱放在那里圣化,是相当容易的。于是很多人在感情走到最困难的阶段后,毅然选择了最容易的那条路。像见清一样,若干年后,心中的神坛仍然装着一个人。这看似是一种荣耀,其实是惧怕成长。
这个世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如果。倘若你在电影里看到了曾经的自已,那么请记住:过去纵然美好,但记得要向前看,因为过去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你的将来变得更好。那些过往的书页,在阳光下泛黄,微风吹拂,飘来的只有淡淡的书卷香味,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见清的父亲给小晓的信里说:缘分这东西,不负彼此就好,想要不负此生,很难。
假如我们一直执着地认为:
只有轰轰烈烈爱情才能给平淡的生活度上金身;
只有怦然心动的缘分才能让生活圆满;
只有封存在神坛的那个人,才能让自己幸福,
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相反,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你一起成长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