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自今,中国社会都讲究文人的风骨气概和武人的赳赳豪迈,这些往往被视作中国人的脊梁。过去的封建社会,一个人的修养主要靠灌输儒家思想修身,所谓的“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者,仁、义、礼、智、信。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修身养性,简单来讲就是通过修身使身体健康,通过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在漫长的修身养性中,通过反躬反省、内观体察,逐渐使身心达到一个趋于完美的境界,这便是古代文人始终追求修身养性的意义所在。在古代中华文化里,有一种传承始终走在各种文化传承的前列,这便是精神力量的传承,一种内在的、代表中国文人修养的风骨传承。
老曾被当今很多人称作“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人”,同时被古今中外很多国家领袖所敬仰。他的品格、学问、才华以及精神都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学习。接下来,我将从不同方向和视角认真解读下老曾的修身之道,看一看老曾是如何从一位缺点突出的普通人物,逐渐成长为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圣人”,并且让曾家一门荣耀百年。
1、修身养性第一步:清心寡欲、反躬自省
①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老曾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②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廿六日,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十月廿,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已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俱载示弟书中。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年轻时候的老曾,身上也有很多坏毛病,比如:固执、爱出风头、自以为是、言辞锋利、说话做事过于耿直和冲动等等,这些坏毛病直接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到处得罪人,口碑很不好。为此,父亲多次写信告诫他要“戒急用忍、勿轻易动怒,更不可多生嫉妒之心”。老曾自己领悟过来以后,开始下定决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并从一言一行、一件件小事上入手,一点点抠掉身上的坏毛病。
从上边这两段家书内容可以看到,老曾经常向父母禀报自己如何早睡早起、静心涵养、如何有错就改、即使问题不大也要及时自我惩戒、注意日常节劳、节欲和饮食节制,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心态。古人云“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老曾的做法就是一种修身、修行,学超然处事之道、修清心寡欲之身。
2、修身养性第二步:谦虚谨慎、从不怨天尤人
③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老曾与诸弟书
初二日,皇上御门办事。余蒙天恩,得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次日具折谢恩,蒙召见于勤政殿,天语垂问四十余句。是日同升官者:李菡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谆衍升通政司副使,及余共三人。余蒙祖、父余泽,频叨非分之荣,此次升官,尤出意外,日夜恐惧修省,实无德足以当之。
老曾在京为官十年,竟然连续七次获得升迁,作为一个依靠科举不断晋升的普通人,其做官的经历实在令人称奇。老曾每次升官时,都会给家里去一封这样的书信,内容无非是在描述升迁的具体过程、以及表示自己才疏学浅、却蒙皇上擢升,实在德不配位,希望早日全身而退。老曾这种谦虚谨慎、时刻小心的态度,自然应了那句话“小心驶得万年船”,值得我辈学习。
④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老曾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在这封写给弟弟们的家书里,老曾对六弟一次考试失利就牢骚满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身为君子,要有为名请命的器量和内修圣人的德行,应该树立远大志向,这样才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整的人。君子之忧,应该是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而非个人委屈、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这些世俗所说的东西根本不值得一个君子挂念在心,这样会显得格局太小。
3、修身养性第三步:通过日记自察缺点、通过亲友监督改正
⑤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廿日,老曾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附课程表
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己出,终身不间断。
从这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的家书里可以看到,老曾早在进京为官的第三年起就立志自新,每天用楷书写日记,读史书十页,记《茶余偶谈》一则,这三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间断过一日。老曾通过写日记每天记自己行为上的不端之处,言语过失之处,并且要求自己终身不间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曾子70代世孙,老曾完美的做到了祖先的“每日反省”,令人钦佩!
⑥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老曾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神,而刻刻警醒。
有一次,老曾的九弟在给自己的家书里劝诫他要合理调整治家方略,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老曾看后非常高兴,认为弟弟说的很有道理,自此以后,老曾自觉地以九弟的劝诫批评为座右铭,时刻警惕反省自己的言行。类似的家书往来还有很多,老曾也都在亲友的劝诫和监督之下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和错误思想,在“与人为善”、“放弃固执己见”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脾气性格,走向完美。
4、修身养性第三步:对标优秀人物,剔除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曾国藩在改掉缺点毛病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是不多见的,对他一生性情方面的修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自欺。他认为人之所以做事无恒,修己不利,就是因为自欺,自欺所以欺人,做人只要能做到不自欺,那么做任何事都可以坚持到底并取得成绩。因此他要求自己不能自欺欺人。
⑦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老曾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静养?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日悔,终未能洗涤自新。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
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
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家书,其中多处体现了老曾剔除各种坏毛病、养成各种好习惯的决心和方法。老曾说,现在应酬一天天繁多起来,而自己又向来性子浮躁,哪里能实实在在静养?为了达到静心养身的目的,老曾下了一个决定:搬家!全家老少从外城搬到内城住,时间上可以省一半往返路程。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啊!为此老曾再次感叹要早日洗涤自新,并决定每日踏踏实实的读史书和经书。
接下来,老曾提到别人说过的一番话“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用功好比挖井,一口井要挖到看见泉水,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然后对比自己的学习之道,发现自己平时全然没有用猛火强攻,始终是漫不经心的的读书学习,另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挖井多而均不见泉水的人。通过对比发现了问题所在后,老曾更加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学问。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想方设法努力改正。老曾经常将自己摆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以此来保持心态的平衡。他觉得越是能看到自己不足,就越能有所长进,越能从别人那里学到长处,就越会有更大的成功。在不断自我反省中,老曾极大的剔除了自己的各种坏毛病,并吸取了不同优秀人物的优点,不断达到人生新高度。
通过清心寡欲、反躬自省,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心态,逐渐让自己的内心超然。遇事不抱怨、不埋怨,谦虚谨慎,内修器量与德行,不断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通过每日写日记做到时刻躬身反省,通过亲朋好友监督做到问过则改。最后在不断对标优秀人物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老曾的修身之道,就如此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除了钦佩,还是钦佩!学习了收队!
<第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