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的朋友?
你在玩王者荣耀,而且看起来满世界的人都在玩,结果你吃饭的时候对朋友们说,来,联机一下。结果,大家一脸懵,表示彻底不懂。
一首你感觉特别火的神曲,你在KTV点了,且大声说:“点的都是大家会唱的歌”,结果大家都表示压根儿没有听过。
一个你童年时代看过的影片,跟同龄人想要津津有味的探讨一番,可是他们居然说没看过!(过得不是一个童年?)
是否以上都是常有的画面?如若真的是,那么恭喜你,知识诅咒已经在你这里发挥作用了。
知识的诅咒来源于《粘住》一书。它的核心理论是:如果我们很熟悉某个对象的话,那么我们会很难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这个对象是什么样子的。
1、知识的诅咒 是你输出知识的障碍
前几日在我们自己的节目中,来了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某非,40岁左右,发表过很多著述。按照我们节目的规则,她要在7分钟之内,讲一个跟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这个时间看似很短,但特别考验一个老师的知识输出能力,要命的是,现场的100位学生,才是最终的打分裁判。
某非老师上来后,真的是讲得纯干货,全都是心理学专有名词。如果对心理学稍有了解,一定会觉得讲的纯捞干,没问题。可最后打分环节,某非老师拿到了年度最低分。这让在业内已经老资格的她根本接受不了。
最后,学员代表中,物理学博士小包就站出来跟某非老师说:“老师,您就是中了知识的诅咒。我们把专业知识讲专业并不难,把专业知识讲通俗才考验功力。”
仔细想想,知识的诅咒,似乎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次数特别的多。我们常常探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输入可能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容易的:只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消化,去记住知识。但输出呢?输出是需要写出来,整理出来,甚至教出来。成甲在著书《好好学习》中就提到:以教为学是输出知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是,假如我们深陷知识的诅咒,就很难把知识教给别人。
举个栗子: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给孩子辅导功课的经历。可往往是很简单的知识,你给孩子教了很多遍他也理解不了。你特别生气,觉得孩子笨,但真实情况可能是:你并不会教,你已经受了知识的诅咒。因为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大多人已经真的很难把自己再放回孩子的思考界面去想问题了。
2、回归小白 是抵御知识的诅咒最好锦囊
360总裁周鸿祎曾经提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必须是白痴傻瓜状态”。这句话怎么解呢?
给大家试着做一个不专业的剖析: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在面对新的产品推广时,必须要把之前的一些经验啊,所知啊,进行屏蔽。让自己回到用户心态,也就是完全没见过这样一款产品时的状态。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近些年比较火的几条广告语——
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恒源祥:恒源祥,羊羊羊。
仔细看一看这些文案,简单到了极致。可正是这些简单到极致的内容,却往往才会耗费策划专员半生精力。因为这需要他们在策划时,整个人回归“白痴状态”,回归“用户视角”,只有这样,才有机会看明白,当用户面临这种产品时,他的聚焦点是什么?需求是哪些?不然,那些生涩难懂的行业内新词,总会不自觉地冒出来干扰,一不小心就做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文案。
3、抵御知识的诅咒 才有机会去扩展视野
我曾经在前面的文章提到过,师父偶尔会跟我探讨写作,他认为是:所知障。正因为所知,所以才产生了认知障碍。仔细想想,道理非凡。
我们因为知识的诅咒,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就会产生根深蒂固的一些认识,而这些认识大部分时间是让我们更专业,而有些时候却让我们变得很难再装进新的知识,或者换个角度理解现有的知识。
其实抵御知识的诅咒,在我们常规的一些概念中也可以解释出很多类似的分支:换位思考、清零心态、非经验化解读等等。
在如今“知识焦虑”尤其严重的时代,每个人都如饥似渴的吸收着看似重要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要如何才能转化为我们想要的真理,或者能为我们所用的能力?甚至变现的条件?恰恰都需要我们时刻警醒,不要走进知识的诅咒。
愉悦的去输入,智慧的去输出。理解知识的诅咒,就不会被“圈套”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