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党同生 和党连心
——记革命军人郑华重同志
1921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与党同生,是件令人倍感荣幸的事,郑华重就是一位与党同年而生的人,如果他活到现在,今年正好100周岁了。
一、苦难岁月
冬天,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生存的挑战。1921年农历11月21日,福建省尤溪县郑坑村一户缺衣少食的郑姓农家,生下一个男儿,给这个正在经受寒冬考验的家庭带来一些温暖,也带来了几许忧愁。房主依辈份给孩子取名郑华重,一个“重”字,是对孩子末来人生价值的期许呢,还是孩子出生给家庭增添负担的体现呢?
郑华重在家度过了平凡无奇的童年,帮忙家务和参与劳动是穷人家孩子的必修课,而能坐在学堂里上课则是他的梦想。1933年,12岁的郑华重实现了他的梦想,父母送他到团结村读书了。当时的尤溪县属于卢兴邦管辖,这位没受过什么教育的绿林出身的军阀,却非常重视教育,他重修书院,倡办师范、中小学校和图书馆等文化教育事业。得益于此,郑华重走进了团结初级小学。
在旧时代,读书是真正奢侈的事。郑华重在团结初级小学读了两年书,不得不离开恋恋不舍的校园,因为他的父亲告别了这个世界,他也只能告别了短暂的读书生涯,用瘦弱的身板担负起家庭的重担。14岁的郑华重开始了打短工的日子,在团结村帮人干农活,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他能出卖的只有自己的力气。
两年后,16岁的郑华重遇上了改变他命运的人——一位石匠。他拜石匠为师,开始了拜师学艺的生涯,成了一名小石匠。当年农村里有许许多多用石头制作的产品,有建房子用的石墩和石条,有磨米用的石磨,有喂猪用的石槽,有打白粿和糍粑用的石臼,等等。郑华重白天学艺与铁锤、錾子、石头打交道,晚饭后还要修理磨损的铁质錾子。几年后,他手艺精湛,可一手握錾子,一手挥铁锤,火星四溅“叮当”声起,无数的石屑飞向八方,一件件石器在他手下成形。在他眼里,世上最美的花朵也许就是散落一地的石屑。
石匠生涯磨炼了郑华重异于常人的体能和毅力,也给他留下了职业病——“石粉病”,因长期在粉尘飞扬的环境中作业,晚年深受尘肺病的困扰。
二、结婚成家
在锤錾与石头的撞击声中,不知不觉郑华重已成“大龄青年”了,早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在媒人的撮合下,他与尤溪县中心村女子罗细妹结为夫妇。中心村,在尤溪县是一个知名度颇高的村,这里出了尤溪县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林积,还出了两位将军,一位是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一五四旅旅长罗家盘,另一位是新中国成立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于本诚(其祖先由中心迁居中仙)。罗细妹是罗家盘的养女,从小卖入罗家当丫鬟,因服侍的姨太没生女儿,爱其聪明乖巧伶俐,收作养女。罗家盘家境贫寒,因身强体壮被卢兴邦收录为兵,曾多次为卢献计解围,跟随着卢兴邦步步高升,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一五四旅旅长,1937年授陆军少将。可好景不长,1938年罗家盘病故,年仅42岁,罗家步入衰落。
郑华重娶罗细妹时,需用50斗谷子做聘礼,一番东挪西借也无法凑齐,还欠罗家十几斗谷子。郑华重只能更加勤奋地四处揽活,长期在新桥(今新阳镇)打石头,借住在东家家里。
1947年1月12日,马上要过春节了,罗细妹在郑宅老家生下了长子。郑华重闻讯后喜滋滋地赶回来,想过一个祥和团圆的春节。郑华重前脚刚到,债主们后脚就来逼债,并且带走所有值点钱的东西,连一条御寒的棉被也不放过。望着家徒四壁的破房子,郑华重背上刚生产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寒风中在深山老林小道上艰难行走,投靠新桥文山村东家。东家是厚道的富农,他看郑华重老实本分、心地善良、为人处事得体,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让郑华重一家有了落脚点,喘一口气过一个安稳年。正是东家的善心,接纳了郑华重一家,郑家开始立足新桥并在新桥长期生活,成了新桥人。
三、走向革命
1949年7月5日,尤溪县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一团参谋长焦剑侠率两个加强连和南平军分区司令员林志群率领的闽西北游击纵队部分部队,浩浩荡荡开进尤溪县城。为了纪念这一大事件,尤溪县城两条主街道分别命名为“七五路”“解放路”。
7月7日,尤溪县人民政府成立,新阳镇长陈丹书向尤溪县人民政府上缴武器弹药,宣告国民党政权在新阳片区的统治正式终止,新桥武装工作队进驻新阳镇公所。
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制造一起起反革命事件,与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敌。10月15日,陈玉麟股匪围攻新桥武工队,被英勇的武工队反击得四处溃逃。陈玉麟股匪占据山头,常常潜入各村派粮派款,大肆扰乱,甚至杀人放火,夏阳、登山、建新、坎里、下桥等村深受其害。
面对全县各股土匪的武装挑衅,11月20日,尤溪县委召开扩大会,部署剿匪工作。会后,各乡镇组建农民协会,成立民兵组织,组织民兵进行剿匪斗争。郑华重积极响应新生人民政权的号召,加入农民协会,成为文池乡(文山、池田两个村)的一名骨干民兵。
郑华重和各村民兵一起,联环放哨防匪,筑起一道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网,土匪的骚扰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1950年8月13日,新阳人民迎来了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在解放军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不到两个星期,就有29名匪徒自动下山投诚。
11月1日,尤溪县第六区政府(驻地新桥)获悉,陈玉麟股匪在上地铜锣墓抢劫后正向葛竹方向逃窜。区武装部长立即带领葛竹、文池、剑林三乡骨干民兵,前往葛竹北山进行阻击。郑华重和战友们奋勇杀敌,陈玉麟股匪溃不成军,四处逃窜。
葛竹阻击战彻底打击了陈玉麟股匪在新桥的嚣张气焰,奠定了新桥片区安定稳定的局面,农民协会工作的重心也开始全面转入土地改革。农民想着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逢人都露着笑脸,空气中四处飘散着喜庆的气息,让整个冬天显得不那么寒冷。郑华重全身心投入土地改革中,窜家入户登记人口,奔走阡陌丈量土地,忙得不亦乐乎!
1951年春节刚过,新桥片区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工作结束,没收、征收的地主土地分到了农民的手里,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闹春耕。郑华重一家分到了四亩七分地,还分到了三间瓦房,他开始憧憬着今后美好的生活。
四、赴朝作战
就在新桥人民沉浸在欢乐海洋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朝鲜半岛上一场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至1951年1月,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出现了补给困难、一线兵力不足的问题,主力转入休整。
1951年3月初,按照上级部署,尤溪县委制订了抗美援朝和动员参军的工作计划,在全县掀起踊跃参军的热潮。新桥区党委政府响应县里的号召,召开参军动员大会,郑华重参加了此次动员大会。大会号召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支援前线,出国参加抗美援朝,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郑华重听到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他被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会后,在没有与妻子商量的情况下,他直接报名参军。几天后,参军入伍的通知下来了,郑华重正式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3月15日,郑华重离开家乡随部队出征。出发时,妻子与大儿子依依不舍地送他到新桥区政府。罗细妹默默的含着眼泪,她知道丈夫是去朝鲜打战,能否回得来都不知道,这一走何时才能再相见啊!其实郑华重也舍不得妻子,他还不知道此时妻子已经有了身孕。罗细妹望着部队远去,直到再也看不见时,才牵着大儿子步态蹒跚地回家。
郑华重作为一员新兵,被编入志愿军二十七军新兵团三连。二十七军前身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于1949年2月改编为二十七军,隶属于第九兵团。1950年11月,二十七军在军长彭德清率领下进入朝鲜。
2021年国庆长假,许多人走进电影院,观看了抗美援朝题材战争巨片《长津湖》。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美援朝第一阶段,1950年11月至12月底发生在朝鲜东北部盖马高原长津湖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陆战一师、步兵第七师浴血奋战的故事。在这次战役中,二十七军于新兴里全歼美军第七师三十一加强步兵团3191人,创造了志愿军惟一成建制地歼灭美军1个团的范例;于柳潭里重创了美“王牌”陆战第一师两个团,歼敌11700人以上。经过浴血奋战,二十七军也付出巨大的牺牲,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史和后勤保障记载,二十七军一共减员19000多人。1951年2月10日,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二十七军组建新兵团机构,负责补充训练新兵。
郑华重在新兵团主教练期间,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刻苦训练队列、擒敌、战术、体能、射击、投弹等科目。他只想尽快掌握技能,早日开赴前线,与战士们一起奋力杀敌。通过艰苦的军事训练,郑华重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有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学到了军人优良品质,为出朝作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1年9月,郑华重被编入志愿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工兵营二连,于10月1日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这块土地,奔赴作战一线。此时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
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志愿军打得英勇顽强,给“联合国军”以惨痛打击,但“联合国军”往往向志愿军的一个阵地就倾泻炮弹和炸弹数千发甚至数万发,导致工事被毁,人员伤亡而失守。9月16日,联司向志愿军和人民军发出指示,要求“以后我重要阵地必须是隧道式的据点,特别是核心阵地。要求能抵御榴弹炮炮弹的攻击”。10月21日,志愿军总部指示第一线各部: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厚度要达五米以上。这样,从1951年12月开始,志愿军在正面全线,展开了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的大规模筑城活动。因郑华重当过石匠,被编入工兵营,负责构筑坑道等防御阵地。
五、五立军功
在郑华重还是二十七军新兵团三连战士的时候,随部队向辽宁丹东开进。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大有不把美国这只“纸老虎”放在眼里的味道。也有人顾虑很大,知道美国工业发达,科技进步,有飞机、坦克、大炮,打到志愿军阵地的炮弹和炸弹跟下雨一样,心虚怕打仗。连队领导安排郑华重负责教育两位开小差的同志。郑华重跟他们说,美国飞机大炮是厉害,可美国兵怕死,战争靠的是人,志愿军人气高,志气壮,不怕死,武器就是次要的,志愿军已全面扭转了朝鲜战局,胜利终究是我们的。经过郑华重一番教育,两位同志打破了开小差的思想,解除了顾虑。连队领导给予了郑华重“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的评价。
1951年10月1日部队进入朝鲜以后,行军路多在大山里,每个战士要身背8斤重的大衣,还有武器、弹药,还要背干粮和十字镐等工具,为了防止行军暴露且都是夜间行走,每次行军都是一次负重爬山。因是昼伏夜出,千里行军,有时还要饿着肚子、冒着风雪,战士们又累又困。郑华重一路上不停地帮助体格弱的同志背大衣,还有一位同志行走困难,郑华重就扶着他走,坚持到了目的地金城地区,立了一次行军三等功。
到达目的地后,郑华重所在的工兵营就投入了坑道工事的挖掘工作。当时要求每个连必须有至少两个坑道,每条坑道有3个以上的出入口,坑道顶部厚度在15-30米以上,具备指挥所、卫生所、仓库及各种生活设施,要抗得住敌榴弹炮和航空炸弹攻击。此时正值严冬,天寒地冻,土石坚硬。在挖坑道时,硐子很深,需用炸药爆破,因空气不透,烟熏得人呼吸困难,有时还被爆破气浪震倒,即使在这样艰苦条件下,郑华重等人仍坚持工作。在坑道作业时,缺乏作业工具,郑华重利用休息时间,发挥自己的专长,打了二盘磨,自设小铁匠炉,搜集各种废弹、弹片和废铁,打造了一百二十条錾子,一把手锤。他还依据石匠经验,改进作业办法,提高了工效,保证工事构筑的顺利进行。他当时的信念就是,部队安排的任务,无论如何都必须认真负责完成。
在朝鲜作战期间,由于敌人飞机的轰炸,后勤保障无法跟上,给养极端困难,战士们发扬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你省一口让给我、我省一口让给他,有不少日子要忍饥挨饿。一个寒冷的冬日,郑华重所在的班接到任务,要到二十多里地去扛粮。在冰天雪地里,触目是一片白皑皑的世界,大雪把路都覆盖了,积雪近一米高,空手都难以行走,更何况还要扛几十斤重的粮食,且要躲天上敌机的轰炸。在回来的路上,郑华重踩进一个大坑,人一下被积雪覆盖在坑里,差点被冻结在坑里。当郑华重将粮食扛到部队,见班长还没回来,他又跑出去,在五里地外接上班长,帮忙扛上粮食回来。这一次,郑华重的脚冻坏了,可他没叫过一声苦。
1952年l0月25日,郑华重随军踏上回国之路,满载着荣誉和喜悦回到阔别一年多的祖国大地。志愿军二十七军除一部炮兵(三个师炮团各一个营及八十一师炮团团部)调归志愿军二十四军建制外,全部从朝鲜回国归建华东军区,并恢复原番号,郑华重被编入解放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工兵连。11月10日,经千里行军,尔后又经半个多月的车运,郑华重随二三五团一起,在松江、嘉兴、平湖、闵行一带布防,积极投入营边当中。
1953年,工兵连迎来了几个新兵,其中一个叫姜江根,他到了工兵连后不安心,说干工兵没有前途。连队领导让郑华重做姜江根的思想工作。郑华重找到他,跟他说在朝鲜战场上,是工兵构筑起了大规模永久性的坑道防御阵地,有效地避开了敌军凶猛的火力覆盖,极大地减少了志愿军的伤亡,是工兵修筑了公路,架设了桥梁,粉碎了敌人的细菌战、绞杀战,工兵部队是实施战役战斗的保障部队。经过郑华重一番教育与帮助,姜江根提高了觉悟,积极工作,后来加入了共青团。
在1954年的一年营边当中,郑华重每次都愉快地接受任务。第一段修公路,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抬土、抬石子总比一般的同志要快上四分之一,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立了一次三等功。第二段的任务,他又以高度的劳动热情投入劳动竞赛,完成任务成绩显著。1954年6月15日,连队政治指导员姜殿竹见郑华重在营建中及时督促检查安全工作,还利用休息时间修理工具,给予他休假一日的奖励,这样的奖励其实是“强制休息”。1954年12月7日,连长蔡洪德以“工作积极,一贯的对工作负责,执行命令愉快坚决,完成任务彻底”为由,又给予郑华重休假一日的奖励。
正是这样,郑华重以一贯的积极负责、认真刻苦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五次,获得嘉奖两次。郑华重还非常注重学习,在工作之余抓紧时间学习文化,在总路线和文化的测验中得到优秀成绩,文化程度也从入伍前“初小二年”提高到“初小三年”。
六、红心向党
1955年1月,郑华重被编入七十九师集训团三营十三连,作为经济学员参加学习培训。1月29日,郑华重正式被批准复员,带着16尺布票和404元生产资助金,回到阔别近4年的家乡,见到了朝思梦想的妻子,也第一次见到了已4岁的长女。
1955年2月,郑华重被安排任池田农业互助组组长。他就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样,带着互助组的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换工互助。当时人民政权刚建立不久,尤溪县下设新桥等区政府,新桥区政府下设新桥镇、夏阳乡、洋头乡、双鲤乡等乡镇,新桥镇下辖今文山、池田、上井、林尾、登山、葛竹等村。1951年,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各自的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的困难,下桥在新桥区首先创办珍建农业互助组,至1952年冬,新桥区各村都成立了一批农业互助组。
经过战火的洗礼,郑华重入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郑重地向新桥镇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955年8月21日,郑华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1955年10月,新桥区所有农业互助组发展为初级农业合作社,社员将土地入股,耕畜、农具等作价入社。郑华重转任池田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按照社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及入社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多少分配劳动产品。1956年5月4日,郑华重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
1956年12月,池田初级农业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郑华重仍然担任社长,同时还担任了新桥镇民政主任。他不但要将精力投到高级社“三包一奖”制度(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建设上,还要将精力投入到禁烟禁毒、社会救济、礼俗改革等民政事务当中。
1958年4月,尤溪县撤销新桥区,分设新桥、管前两个指导组。10月,撤销新桥指导组,成立万能人民公社,各乡镇改称联队,村一级改称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当年,“大跃进”开始,各地大办全民食堂,农户所有生产资料统归集体所有。1959年3月,万能人民公社改为新桥人民公社,开始大搞高指标的“万亩丰产区”“万亩油茶林”活动。1959年1月,郑华重任池田大队大队长,看到“共产风”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大量减产,他心急如焚,又手足无措。
1960年1月,郑华重任池田党分支部书记,兼任食堂主任。这年春节,因农业减产,物价飞涨,谷子每百斤450元,猪肉每斤16元,茶籽油每斤15元。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年夏天,又遇上了洪灾,池田农田受灾严重,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冬日,眼见就要断粮了。郑华重号召大队实行“瓜菜代”,组织农户利用冬闲田大种萝卜、芥菜,并抢种一季小麦。经过一番努力,村民总算度过了困难的日子,但许多人还是患上了水肿病。
七、致力发展
1961年1月,郑华重任池田大队大队长。经历了去年的饥荒,郑华重认识到只有发展生产大队才能有好出路,只有发展生产农民才会有好日子。他根据政策解散了大队公共食堂,让农户回到家里烧自己的灶炊,鼓励农户自由开荒,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种瓜种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慢慢提高了起来,生产得到了恢复,物价也慢慢降了下来。至1963年,谷子回落到每百斤50元,猪肉也降到每斤4.8元。
1961年冬,撤销新桥人民公社管委会,成立中共新桥工作委员会,在新桥、夏阳、洋头、双鲤四个基点分设公社。1962年冬,中共新桥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新桥公社委员会,撤销新桥、夏阳、洋头、双鲤四个小公社,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的经济制度,大队的手工业厂场由生产队一级经营,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复苏。
1965年,一场“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这年冬天,坋头水库正式动工,郑华重除了组织近200名民工参加坋头水库建设之外,就是发动各生产队开山造田和平整土地。坋头水库的建设,改变了新桥洋面农田缺水的困境,创造出了高产稳产的农田;开山造田和平整土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池田大队约20%的农田是新开的,也使农田连成平片,便于机耕。
就在形势向好的背后,一场运动也拉开了序幕。1966年6月初,新桥全社“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8月,尤溪第二中学学生组成“红卫兵造后派”,敲锣打鼓破“四旧”,一些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冬,新桥公社书记被“红卫兵”揪斗游乡,公社党政机关陷入瘫痪。1968年10月,新桥公社成立专政指挥部,揪斗“叛徒、特务、走资派”,有的遭吊打,有的竟被迫害致死,社会陷入混乱。池田大队管委会也改称为池田大队革命生产领导小组,郑华重改任副组长。在这期间,他只能尽力去保护一些同志少受迫害。
1969年冬,新桥公社整党开始,党组织逐渐恢复职能。1970年1月,郑华重任池田大队支部书记,把精力全部投入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当中。1971年1月,郑华重转任池田大队支部副书记,他全身心投入大队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当中。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公社电影院、池田小学、大队办公大楼等一批重点建筑建成投入使用,瓦厂、茶叶厂等集体厂场兴办了起来,还在牛背山上种植茶叶200多亩,使池田大队成为全公社财力最好的大队之一。郑华重还十分注重教育,尊重老师,鼓励孩子们念书,经常说“没有文化可不行”,还对困难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在致力发展当中,郑华重坚持廉洁自律、大公无私。据他小女儿回忆,一次上小学的小女儿在他房间休息,在工地讨了几枚铁钉做钉子挂书包、衣服。郑华重刚好看到了,问小女儿铁钉哪里来的,小女儿说是工地拿来的,郑华重教育小女儿说:“这铁钉是集体的,你不能将集体的东西占为私有。”要求小女儿将铁钉拔回出来,还给工地。
跟郑华重一起共事过的老支部书记曾孙传说:“郑华重非常拥护共产党,一生跟党走,关心群众生活,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不干净的地方。”这是对郑华重十分中肯的评价。郑华重就是这样一个做人正直、真诚待人、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好同志,他把一身的热血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0年,郑华重在池田大队离休。1988年2月,郑华重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池田乡派人到他家召开了追悼会,下葬那天许多群众都来相送最后一程。郑华重在新桥亲戚不多,可下葬那天送葬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群众用行动表达了心中的不舍,也用行动颂扬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