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区域间路由
一、区域划分的好处
背景:
- 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也日趋复杂,路由器完成路由计算所消耗的内存、CPU资源也越来越多
- 网络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如果区域内某处发生故障,整个区域内的路由器都要重新计算路由,这将大大增加路由器的负担,降低网络运行的稳定性
优点:
- OSPF采用划分区域的方式,将一个大网络划分为多个相互连接的小网络。每个区域内的设备只需同步所在区域内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存及CPU的消耗。
1.缩小数据库规模(区域间只传递路由信息)
2.方便路由控制(汇总、过滤)
3.扩展性强
二、区域划分的基本概念
1.区域类型
- OSPF区域分为:
- 骨干区域(area 0)
- 非骨干区域(非area 0)
- 必须存在骨干区域,可以没有非骨干区域
- 骨干区域必须拥有所有区域的明细路由
- 非骨干区域必须围绕着骨干区域建立
- 以接口进行划分区域,一个接口只能属于一个区域,一台设备可以属于多个区域
- 非骨干区域之间互访需要经过骨干区域
2.设备类型
- 区域内部路由器 (Internal Router):所有接口都在一个区域的设备
- 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rder Router):有接口在骨干区域,有接口在非骨干区域的设备,简称ABR
- ABR是区域间路由传递的重要角色
三、三类LSA(Summary -LSA)
区域间路由传递
区域间的路由传递使用三类LSA
由ABR(区域边界路由器)将从区域的一类LSA和二类LSA整合生成三类LSA(将链路状态信息转化为路由信息),传递至邻居区域。
- 如图上图所示,以Area 1中RTD上的192.168.1.0/24的网络为例,
- 其对应的一类LSA在Area 1中同步;作为Area 1和Area 0之间ABR的RTB负责将192.168.1.0/24的一类LSA转换成三类LSA并将此三类LSA发送到Area 0。
- 作为Area 0和Area 2之间ABR的RTC,又重新生成一份三类LSA发送到Area 2中,至此全OSPF区域内都收到192.168.1.0/24的路由信息。
三类LSA:
-
产生者:ABR(ABR为每条区域内路由产生一条LSA3)
- ABR的定义
- 必须处于area0与其他区域之间
- 必须要与area0中的某台设备具有full的邻接关系
- ABR的定义
描述内容:区域间的路由信息
防洪范围:区域之间
-
详细内容
- LS ID:目的网络前缀
- ADV:ABR的router-id
- MASK:目的网段的网络掩码。
- Metric:ABR去往目的网络的开销
LSA3类:通过将区域内的1,2类LSA,进行提取路由信息,由ABR转化为3类LSA进行传递
-
传递原则
- 3类LSA在传出一个区域后,需要改变通告者和开销(通告者必须是ABR)
- 3类LSA是以"叶子"的形式挂在ABR设备上(叶子可以理解为ABR的一条路由)
-
防环规则:
只有ABR才会产生LSA3类
区域划分时,非骨干区域必须围绕骨干区域
-
当接收来自非骨干区域的3类LSA,接收不计算-------------区域间水平分割
(接收是为了数据库同步,不计算是为了防环)
四、虚连接的作用
1.不规范的区域设计导致的问题
①骨干区域被分割(骨干区域之间无法正常学习路由)
②非骨干区域没有跟骨干区域相连(非骨干区域不存在ABR,该区域路由无法正常学习)
2.虚连接的特点
- 虚连接是属于区域0的
- 虚连接只能在非骨干区域实现
- 虚连接是建立在ABR和ABR之间的
- 配置
ospf
area 1
vlink-peer 10.1.34.4 //peer对端的router-id
- 在配置时,对端设备也需要配置(单播的邻居关系)
- 虚连接不能够跨区域配置(因为只能识别本区域的router-id)
display ospf vlink //检查vlink邻居关系
数据在传输时,需要实际链路的承载,虚连接只负责路由的传递
-
设备在配置了vlink后,会产生vlink链路类型的1类LSA
- link id:对端的router-id
-
LINK DATA:自身的接口IP地址(去网对端设备开销最小的接口地址)
- Metric:到达对方设备的总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