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本章讲述明“道”即可明白天下事。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道”生天地万物,是自然之“母”,也是“道”所依存的。自然的所有一切皆可通过自身的体悟感知,但是这种体悟和感知所需要的纯净和融合是很难的。所以道教崇尚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达到此种境地的人少之又少,但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道”生天地万物,又存附于天地万物,这其中的深意包含自我本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份子,之所以不能了然天地万物和“道”之本,不过是自我内心的东西束缚了自我的体悟和感知。这些后天的东西是束缚自我的本,也是驱使自我沦于尘俗的根。自我的心境是否纯然、纯净、淡然、不争,这就要体察自内心中的“欲”有多少了。万事万物不过是“道”的外在表现,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都是“道”的表象。提出表象静心体悟方能觉察天地的大“道”。“道”虽然无相、无形、无声、无色、无名,但是他的表象是有相、有形、有声、有色、有名可体察的,自我内心存“道”自然可以体悟明了天地万物的“道”。
生活中有很多人可以运用自我掌握的法则去体察天地的状态。一般的体悟和洞察可以通过周易和奇门遁甲等方式体悟洞察,但是哪些方法并不是真正的能洞察和体悟(这里带有自我的认知和观点)。但是却能做到预知“道”做运行的轨迹。个体在生活中生活的越久对生活的感知越深刻,最后的体悟是归于“道”的。通彻的体悟自我的存在的状态显得有为重要,这与自我的行远与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很多人崇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这里面的前提是行路是需要自我的体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走走,走马观的看看就能超越读书所带来的认知。大多数的人在垂老的暮年突然通彻了很多的天地的“道”,他既能预知自己的大限,也能预知后世的很多事情,这不过是他放下了很多东西使自我的内心处于安宁的平静,这种安宁和平静是与天地的云行状态相合,也就是他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所以他能够看到很多“道”的东西。
企业的运营者所做出的决断也是这样。如果决策受到了运营者自我内心所承载东西的左右,那么他所做出的决定也是受到这些东西所左右的。抛离自我才能看清本质。当然企业的运营者在作决断的时候是有参考的,这些参考能够使决断者做出合理的决断。参考的内容有:一各种现实表象的东西,包括技术手段获得的情报,二企业运营和市场提供的参考数据,三企业运营者自我的“德”行,在决断中的左右。这些东西的综合就是企业运营者的决断,这种决断是带有运营者自我的“德”和价值取向,也有对企业“德”和价值取向的判断,还有就是企业运营者内心的状态了。为什么提到了企业云者的“德”,这个是做出决断的重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参考。自我内心的欲望是否强加于企业很重要。
融于自然,体悟天地,无为方得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