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B106 tensilecam
书 名:《中医入门》
作 者: 秦 伯 未
作者简介: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1901年出生于上海市陈行镇。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笛桥、伯父锡田、父亲锡祺,均通儒精医。由于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他自幼即酷爱文典医籍,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涉。为日后研读医理并在中医学术上取得成就筑下坚实基础。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全面概括的把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 。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我想深入的学习中医是有些困难的,但初略的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治病规律也是一种学习养生的哲学吧。
书中谈到人体的整体性,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作“十二官”; 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叫做“表里”。有个成语叫“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想着在中医里怎么多了一脏呢?真的摸不着头脑,于是找度娘解决问题。原来中医的“臧象”学说中多出的一脏叫“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因此心包络既是心的外围,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络。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古代医家对心包络的认识: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等因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发狂,称之为“热入, 心包“,在治疗上就是以“清心”为主,说明心包和心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
中医讲究在未生病时要重视避邪,在受邪时又急于祛邪,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把扶正作为主体。我所理解的也就是:像春天本应温暖,气候却反常寒冷或炎热时,应及时增减衣物或增强抵抗力,避免各种致病的因素;而祛邪,在正和邪两个方面矛盾斗争的过程中, 病气退却了,正气进入恢复的阶段; 所谓的正气自然就是人体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虽然有些病因人而异,但还是要以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为主。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故中医治病有一定步骤,观察症状,决定病因,商讨治法,然后处方用药。因而中医对任何疾病在没有辨明症状以前,是无法确定治法,更谈不到处方用药,所以用辨症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病症到给予治疗,都是综合理、法、方、药作为基础来完成的。中医所说的辨,就是分析、鉴别;症,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就是治疗的方针。症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的。任何一种病 没有无原因的,病因是发病的根源,能直接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症状。病因以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也就是外感和内伤两大病类的主要因素。比如《内经》里指出,风邪使人眩晕、抽搐,热邪使人痈肿,燥邪使人口渴、皮肤枯裂,寒邪使人浮肿,湿邪使人腹泻,又指出恼怒使人气上逆,喜乐使人气舒缓,悲哀使人气消索,恐惧使人气下沉,惊吓使人气混乱,思虑使人气结聚。这些都 是从症状来观察六淫、七情的变化的。
中医的诊断分望色、闻声、切脉和询问,目的是在观察和分析症候,也就是把症状联系起来,分出主症、主脉,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病情,不为或有的假象所蒙混。比如病人嚷着内热口燥,并有发热、头痛等症状,一般可以认作温热病,但如果仔细地诊察一下,发现病人虽渴不欲饮,饮后觉胀,并且喜喝热水,便可断定口渴是假象,不是真正内热。
辨症的法则有依据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来辨的,有的依据三焦(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来辨的,最重要的是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八纲是先把阴阳分为正反两方面,再以表里来测定病的部位,虚实来测定病的强弱,寒热来测定病的性质。因此,把各方面测定的结果联系起来,也就知道了上面所说的病因、病症和病的部位。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我自觉读书用时方恨少,但凡事过犹不及,一时难以消化,暂浅尝辄止,先悦性陶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