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年纪尚幼的时候,讲起故事来容易又自然。但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开始有了自觉意识,有了自我评判,讲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1.关于故事和写作
之前思考过一个问题,故事是不是可以凭空产生的?
一个脑洞够大的作者,坐在书桌前、电脑前,奋笔疾书或者噼里啪啦的和键盘对话,也不是没话可说的。由此,我确实写过几个小故事,几个如今越看越不喜欢的小故事。
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往往更有动力看书。看严歌苓,且不说她的语言如何,她笔下的故事,当然不会是脑洞那么简单。再近点儿的《欢乐颂》,虽然能闻见晋江小白文的独特味道,但阿耐笔下的五个女孩,大概也不是有文笔就能写得出来的。
所以我为自己找到了写不出自己满意故事的借口——那些我还没有经历过的事、没有遇见过的人,我当然写不出来。
只是我没想到,《开发故事的创意》在开篇就毫不手软的打了我的脸。作者是这么说的:
“初学者经常会觉得那些值得写的东西从来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过,这让他们感觉没法开发故事创意、情节或者故事结构。这时,人们就会陷入一个 「模仿 」,模仿一个自己欣赏的作家或导演的风格,从外向内写起。
但我相信,如果你到了十来岁的年纪,你几乎会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看到了一遍——至少是看到了生活的一个镜像。你已经直接或者间接体会到了一切——胜利、失败、爱、恨、被逐出伊甸园、死亡等。所以一个年轻人缺乏的不是经历,而是去判别、珍视、塑造这些经历。”
我倒不觉得 「模仿 」算是误区,毕竟很多作家、编剧都曾说过,在形成自己写作风格之前,「模仿 」 也算是毕竟之路。而且,在一个人的文字中,多多少少会见到他看过的故事的痕迹。但是对于作者说我们其实依然经历足够多去写作我们自己的故事,确实是给年轻作者的一剂强心针。
不是说没有经历就不可以书写,重要的是敢于书写。
2.毋庸置疑和常被忽略的两个基本
作者几乎为读者万事俱备,提出了所有写作者该有的日常,其中有两条在我心里加了着重号。一个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还有一个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
▲笔耕不辍,这是对一个写作者的最基本要求。我最早知道这四个字,还是小时候在表妹的扣扣签名里看见的,后来她获得了新概念特等奖,上了清华,往后各种牛逼我就不再多说以免自惭形秽。
▲与人沟通,一个人埋头苦干很容易跑偏。我理解的沟通大约有两点。一是与自己的读者沟通,得到对所写文字的反馈。史蒂芬·金就曾在《写作这回事》中分享过自己怎么处理“什么时候把自己的故事给别人看并听取意见的问题”,那也是本好书;二是多听听别人的故事,都可能成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3.原来,都是套路
喜欢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人都知道类型电影这个东西,一定有人觉得一直遵循一个套路很没意思,违背了写作故事的初衷。反思看看,他们有本事写套路的故事,我们却一直被吸引观看,这有多么可怕。
但是,套路有的时候并非一件坏事。看过徐克的《梁祝》吗?剥去我们思维中那个民间传奇的固有印象,它其实就是古装校园青春爱情故事,还有现在最流行的同性元素;还有《花月佳期》,讲的是一对穿越生死时空的欢喜冤家。
那对于写作习惯的养成以及形成套路我们应该做什么,作者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灵感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图片档案、梦境记事本、新闻档案和随身记事本。
- 看到一张有意思的图片不要就这么放过去了,发挥想象力,思考图片背后可能会有怎样的故事,对于训练脑洞是个有效措施。
- 我们有这样的经历,睡了一夜起来,做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梦,把它讲述给别人听或者是听别的做梦者讲述的时候,总是会感叹一句:都可以拍成电影了啊!所以,为什么不把这些记录下来呢,没准什么时候就会用到。
- 每天微博都会推送各种奇葩的新闻事件,完全可以随时关注,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就改编自新闻事件。
- 这四个工具中只有第四个是我一直在用的,日常想到什么立刻记下来,手机备忘录就可以派上用场。
▲CLOSAT游戏也就是常说的好莱坞编剧所用的索引卡,把记事本里的创意做成一张张卡片,用CLOSAT这六个字母把它们分类,每张卡片上贴一个或几个标签。C代表人物,L代表地点,O代表物件,S代表情境,A代表行动,T代表主题。
这六个字母简直是我近期看到最可爱的单词了。以前听说过索引卡这个东西,为很多作者所不屑,就像不屑套路那样。现在看到作者讲述了具体方法,还可以当作游戏与写作伙伴一起交流、头脑风暴,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方法也贯穿了这本书的很多个章节。
4.自我的旅程
写作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自己播种、自己收割。作者说,如果我们主动地思考生活是怎样塑造了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加速创作过程,想一想确实是这样。
很多看似风格多变、自由发挥的艺术创作者,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主题。比如最近看了很多徐克的电影,他好像什么类型的电影都去尝试,可是大部分电影都离不开乱世情结。而他的乱世情结就来自于自身吸收的多国文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
5.从童年故事写到电影剧本
其实关于剧本写作的书籍,我读过不止这一本,每本书的章节背后都会布置下习题,这本书也不例外。但是不同点在于,《开发故事的创意》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22个章节,除了每个章节的习题之外,其中第四个部分创意写作习题整个就是一个很规范的训练。
它引导作者从童年故事写起(那些质疑自己没有经历的人,敢说自己没有童年吗?),到家庭故事、神话传奇民间故事、梦境故事、改编短篇小说、十分钟新闻改编、纪录片主题、三十分钟故事短片和最后的剧情长片。一步一步的加深难度,并且通过让读者尝试写作不同的故事找到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也就是第五部分所说的“再次回到你的艺术个性”。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收获了一个完整的写作训练和无数文字成果,还会找到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且,以上书评中所写到的内容和方法,其实只是这本书的很小一部分,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挖掘。比如戏剧家工具,以及如何运用它们去评估和分析一部作品。估计掌握之后,影评技能也get了。这一节36RMB的剧本写作课应该算是超值体验装了。
这个学期结束,有一门课的暑假作业是写一个剧本。老师还没有说具体要求,但我和同学们都已经提前焦虑。看完这本书,想再重头跟着习题走一遍,作业应该不用愁了。
埃米拉·左拉说:艺术是有气质的人才能看到的一角,愿我们都成为有气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