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电梯是个脑力活儿。
其实,我是不喜欢乘电梯的。一来,我不想等的时间不确定,二来,爬楼梯还能额外锻炼身体,三来,电梯和楼梯这两种上楼方式哪一种的时间更短,是个未知数。
心理学老师说,我可能有电梯幽闭症,进入电梯之后,脑袋里可能会幻想恐怖片的场景,所以心里会有畏惧感,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我不否认,晚上的时候,我不敢一个人乘电梯,原因可能是我的想象力太过于丰富,而且越强迫自己不想那些恐怖的画面,越是抑制不住,有时候还会伴随各种各样恐怖的插图,惊悚的场景。所以晚上,我宁愿摸着黑爬楼梯,也不坐电梯。当然,这样的想象力,还是拜各种恐怖片所赐,而这些恐怖片,还主要是源于室友的怂恿,和“鼓励”,我们就像有病似的,看之前还犹豫,不看又好奇,看了还害怕,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半夜的不敢闭眼,不敢睡觉,甚至不敢上厕所。其实,这样看来,如果楼梯太长,楼层太高,时间太晚的话,还是乘电梯比较划算,毕竟摸着黑走楼梯,恐惧的时间会更加漫长。
电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我们节省时间,但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它并不能够被肯定,一定节省时间。比如商场的电梯,纯粹是为了方便顾客而设计的,有时候人少,为了省电,还把电梯停了。很多小朋友,为了好玩儿,去了商场,大人就去逛了,小孩儿就留在电梯上面玩儿,上去又下来,觉得电梯这个新鲜的玩意儿,好像是从哪个伟大的国度来的,怎么这么神奇?现在单纯的看着这一个动作,或者行为,觉得无聊透顶,可是,谁小时候没有这样玩儿过呢?有点儿蠢,有点儿笨,又有点儿傻,有点儿土的“游戏”?那个时候,从来没想过,我是选择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因为没见过电梯,这种问题从来不考虑,当然是选择电梯。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思维,在选择之前,还是会想想,自己想要哪个方式,上楼,下楼。
再来说说学校的电梯吧。在秦皇岛的时候,电梯只有主楼有,但只有两个楼层键可以摁,一个一层,一个七层,因为主楼总共七层,这样是专门方便老师和领导们使用的,要求学生走楼梯,可是学生们在二到五层上课,宁愿坐到七楼再下两层,也不愿意爬五楼,这就是电梯实现不了教师专用的原因和事实。到了黑龙江大学之后,我发现,电梯里面的每一个楼层键都能按,于是学生们就更加不会给老师让电梯了,上面没写“教师专用”几个字,当然即使写了,估计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等的时间就更长,不确定的因素就更加多了。后来,我就很少等电梯了,因为我不想在这样的境况下,还要有这么多不安的因素充斥着。虽然,爬楼梯不一定比电梯快,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在做着某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更加踏实,不安因素就没有那么多,而等电梯就不一样了,会担心很多问题,比如电梯到每一层会停多久,等到电梯会不会没有空位了,电梯多久能够到达我想要去的那一层,会不会比爬楼梯还慢······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狠狠的折磨着你的内心,让本来不安分的情绪,更加不安分,就像现在。
站在电梯面前,我觉得好痛苦,好渺小,想象着面前曾经类似的场景,就像电影散场一样,明明记得那个画面,明明留着相关的东西印证,却怎么也不相信,它曾经那么真实的出现过,发生过。好像街角井盖前那个可爱的便利贴,明明还有提示,明明还有痕迹,可是我,却再也不敢回忆。我以为那些点滴足够我消遣,足够自我治愈,可是谁都不曾想,它还是泉涌般闪现,越想越痛。我还是纠结,到底是等电梯,还是爬楼梯,可是朋友却坚定的告诉我,坐电梯吧,电梯快。有时候我会赌气,我就爬楼梯,然后结果就是形单影只,只能在教室汇合。
可是,今天,这样的路上,我不想只有我自己,所以也就这样了,跟着朋友乘电梯。所幸电梯很快就来了,人也不是特别多,很顺利就到了目的楼层,结果不是太糟也就罢了。有时候,我们做点儿事情,不是期待有什么力挽狂澜的效果,只是想自己心里能够好过点儿。或者我这样做没有什么结果,但只要踏踏实实看见,想起,就心满意足了。这样,等到最后回忆的时候,也不至于太过愧疚。
妈说:我要是你,我绝对不这样做。你这样不是太傻了吗?别人应该做的,怎么没做到呢?我苦笑,一时不知道怎么解释我的发疯行为,别人怎么做,跟我没关系,我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就行了,管不了那么多,就不要管。今天吃饭的时候,朋友说起了家里的爷爷,八十高龄了,还握着家里的主权,我当时就在想,要是我,我一定享清福,什么都不管,只在有生之年,让自己好好的,就很了不起了。可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就像,没有这样确定了的事:如果电梯比爬楼梯慢,我一定爬楼梯,还锻炼身体。可是,这个如果只是个假设,假设就是不确定。话说回来,一定的东西只有不一定,不变的东西也只有变化本身,所以,我们还能够握住什么呢?只告诉自己,把握眼前真实存在的东西,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