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一定是想休息,一定是想家,想父母。想那个最关心你的人。想那个在生命中,给了你不少温暖的人。控制不住的想。
生病时,你想对自己好一点,想吃点好吃的。想吃那些平时想吃,但由于种种原因,你克制了自己,而没有吃到的那些东西。
生病时,你的情绪开始低落,你不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你会暂时放下自己的目标,你会觉得平时很在乎的那些东西,其实根本不重要。
生病时,你受到亲人的照顾,你会开始内疚,你会觉得自己连累了他们,你会后悔,自己之前没能对他们好一点,你会反思自己以前的某些错误。
生病时,你会不自觉的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要是我就这么死了,会有多少人会想起我,死亡,这个词语,可能会时不时的冒出来。
生病时,你会懒懒的不想动,你会看些无聊的电视,听点伤感的音乐,看一些散漫的闲书,或者就想有个人陪你,轻轻的说说话,让时光归时光,你归你。
生病时,你会清晰的意识到: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别的,都是虚的。
人在生病时,身体彻底的放下来了,自控能力减弱,也没有精力去防备,很多平时不入脑的碎碎念,此时忽然强大起来,在大脑中异常活跃。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生病了,身体需要修复,只有打开防御机制,让身体完全放松,修复才能高效的完成。同时,修复,需要耗损精力(修复力),为了节约精力,用于防备的那股力量,也会撤下来。平时那些冲不破防御体系的东西,此时轻而易举的就进来了。
生病时,自控力差,健康时,自控力强。这是显而易见的。但难以看见的是,健康并不是一个平均数。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健康照样可以分出很多等级。健康水平越好的人,自控力越强。而健康状况越差的,自制力就越差。
自制力差,有很多表现:拖延症、路怒症、强迫症、选择恐惧症、抑郁症,这些症候都比较激烈,一般人没有。但有一个症候,是所有人都有的,就是懒。掌握话语权的人,为了给自己的懒,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提出了一个说法:惰性是人的天性,就是说,只要是人,都懒。
这个说法,已经被所有人接受,但未见得正确。没有人不想变得更好。也没有人不知道,只有勤奋,才有可能变得更好。知道而做不到,这是自制力差的表现。
这种自控能力差,并不能简单的归结成心理问题或性格问题。或者说,即便是心理和性格问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身体功能的不允许。从健康角度解释,懒,是身体长期精力不济成为习惯后的表现。
身体精力不济,意味着身体精力的使用时间,不能太长,而修复时间,却需要延长。这体现出来的,就是睡不醒、不想动和没力气。这是懒的主要表现。就像老而旧的小汽车,耗油多,开不远,还不能经常开,开不了几次,就得去保养。
毅力,是解决懒的好办法。但如果精力不济,人也不可能有毅力。如果精力不济,但强行坚持,身体过度损耗,必会致病,时间长了,甚至会过劳死。那些因为工作体量大,不得不变勤奋的人,换来的是经济的改善和身体的亏空。这就是四十岁前,用身体换钱,四十岁后,用钱买身体。
只有精力旺盛,人才不会懒。体力充沛,脑力强劲,不会有睡懒觉,不会有懒得动,不会有懒得理你。
体力充沛,就可以强度劳动,这需要足量的肌细胞,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同心协力、训练有素的持续工作。脑力强劲,就可以深度思考,这需要足量的脑细胞,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高效协同、坚持不懈的专注工作。
怎么才可以做到精力旺盛呢?这要求营养的习惯性足量供应,就是一日三餐,一年365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都有着健康的饮食,均衡的营养。这些营养,一方面,在你高效工作时,可以全部投入使用,一方面,在你疲劳修复时,可以高效快速的恢复。
睡不醒,是修复力低下,修复时间延长的表现。如果投入优质足量的修复原材料,修复时间会缩短,就不会有睡懒觉和睡不醒。不想动和没力气,是可使用精力不够,要节约使用的体现,如果投入优质足量的燃料、调料,能量充足,精力自然会旺盛。
修复原材料(建筑材料)、燃料和调料,是营养素最基本的三大作用。按照以上逻辑,如果只是精力不够,无其他慢性消耗疾病,可补充乳清蛋白,每日20克,维生素C,每日2000毫克,维生素B族,每日50毫克,钙镁片,每日1500~2000毫克。一个月显效,三个月,大效。
人行世路食五谷,受各种伤害力量包围,一生都被迫走在去往医院的路上。所有的伤害,伤害的都是细胞,而细胞的修复和再生,都需要营养来完成。等量代换一下,所有的伤害,伤害的都是营养素。但治病的,却是药物。于是病好了,根还在,下一次,要么在同一地方,再次发芽,要么在另外一个脆弱的地方,再次破土而出。我是营养玩家,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