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伊放下手机,冲我们吼道:“我要分手,我再也受不了异地恋了,他又说有事,又没空理我!”
床下的我们装作什么也没听到,继续看书追剧打游戏。
已经记不清这是她第多少次大发雷霆了,我们习以为常,她也只是嘴上说说,从不见真的行动。
”
小伊开学自带了男朋友,那时他们两个已经在一起将近一年了。他俩一个在青岛,一个在南京,不近不远,五百多公里,五个多小时的高铁。
和大多数的异地恋一样,平时煲电话粥,视频聊天,还有每学期为数不多的见几面。
“异地恋要想保鲜,多见几面是必要的,最费的,还是车票钱。”
小伊平时除了必要的日常开销,基本上不怎么花钱。省下来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和男友沟通感情上。
两人当初商量好,每隔两周见一次。考虑到小伊是女生,她的男友来青岛两次她去一次南京。两人定期见面,风雨无阻。
还记得大一刚开学军训完后她的男友第一次来看她,她在宿舍激动了一晚上,让我们帮她挑明天见他穿的衣服。虽然后来我们意识到了军训后的肤色可能穿什么都很一般,但她还是挑了那件他最喜欢她穿的针织衫配连衣裙。
送走男友后,小伊回到学校还是满脸幸福的笑容。我问她这是什么感受,她回答到:“终于觉得不是在和手机谈恋爱了。”
这种来回“奔波”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两人突然中断了每三周一聚的约定。大学开学一段时间后,她参加了许多比赛,周末有时需要培训;他加入了学生会,周末有好多活动。
于是,更多的交流停留在了手机屏幕上,少了面对面的温度,多了“我有点事”和“那你先忙”。
就连再次见面,也是小伊趴在酒店的办公桌上写一辩稿到凌晨一点,小哥哥等着等着独自睡去。
我们问过小伊为何他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小伊说:“每次相聚越快乐,分开的日子就越难熬。反正注定聚少离多,不如就这样持续下去算了。”
他们一起在海水浴场踏水,买回来的贝壳项链只有小伊独自欣赏;她去找他一起看了《无问西东》,回来老师在课堂上放映她又是一阵伤感。
两个人一起创造的回忆,最后是两个人分别品尝。
渐渐的,身边的人纷纷脱单,本来可以陪小伊吃饭的朋友,后来都去了男朋友身边。“分手”这个词,也开始在小伊嘴上出现。
小伊有一本票夹,里边放着小伊和她男友每一次来往的车票和去过的景点的门票。每次一动这个念头,小伊就会拿出来翻一翻,然后找时间再给他打电话。
“我知道这样的日子很难熬,但我更清楚错过了他更会让我难过,因为喜欢,一切的等待都变得值得。
我们为的,不是现在的某一天。
而是今后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