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叫袁表的读书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却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在当地有神童之誉,街坊邻居都认为这个小伙子将来一定前途无量。那个时候的人,对人生命运比较迷信,家里人就带着袁表找到一位精通命理术数的先生,请他帮袁表算一算将来的吉凶祸福,前途发展。
于是,这位先生一年接着一年往下进行推算,一直算到袁表寿终正寝之日,最后说:你的人生如同坦途一切顺利,只可惜寿命短了点,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当时,袁表才十几岁,自然不会相信,认为算命的满嘴鬼话一派胡言。
但是,随着袁表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人生竟然和算命者所说一模一样,比如什么时候大病一场,什么时候科考中举,什么时候入仕为官等等,当越来越多的命运轨迹被一一应验以后,袁表开始彻底相信“命运”二字!
一想到自己未来的命运都早已注定,一想到自己只能活到五十三岁,袁表简直万念俱灰,觉得人生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他开始变得消沉抑郁。就在这时,心如死灰的袁表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位高僧点拨,让他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候悟出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以及“从前种种如昨日死,从后种种如今日生”等人生至理。
如获新生的袁表,改名叫袁“了凡”,有了却过往之意,从此发愿立志,修心行善,回归真我,一段时间以后,当初算命先生断下的预言不再灵验,袁了凡开启了“命由我作”的全新命运,最终活到了七十四岁。在晚年的时候,他留下了一部家训,叫《了凡四训》,以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人生命运的智慧与真谛。这期内容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了凡四训》中提到的“因果”,也就是说,世上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巧合!很多看似运气和偶然的事情,其实背后都有“因果”在推动。
因果定律,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哲学理论,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世上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必有其“因”,有“因”才有“果”,按照苏格拉底的理论,任何事都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有导致其发生的理由, 所有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其实也有很浓重的因果色彩,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凡四训》中也说: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另外,几乎所有的宗教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因果的存在,总之,好因得善果,坏因种恶果, 这一法则背后,至少存在五种力量在推动,使得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并非偶然或运气。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中国古人称之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确会散发一种引力,比如说:一个人总是认为世界充满黑暗,人性都是罪恶,出门怕陷阱,交友怕上当,那么他的现实生活一定糟糕透顶,危机四伏;但是,一个认为世界充满阳光,身边都是温暖善良的人,哪怕生活在环境最差的地方,他也会交到优秀的朋友,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我们内心的思想、精神、吸引而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修行都是修心为主,《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从心如死灰到重获新生,就是得益于修心行善。
推动因果的第二种力量,是“信念”的力量。当有足够多的人有着相同的信念,坚信能完成某件事或某个目标的时候,这件事就一定会按照他们相信的那样被实现,一切由群体意识推动的事件都是基于信念的力量。对于个体而言,越积极的信念,越能带来积极的结果,越消极的念头,越容易给自己带来坏事。《了凡四训》认为,人的信念时刻作用于因果,只有建立并坚持积极的信念,才会得到积极的福报。
推动因果的第三种力量,是“专注当下”的力量。假设天气很热,晚上突然断电,房间里又闷又热,人会开始焦躁抱怨,一想到有电的时候多么舒服,就越为当下的停电而怨怒,如果进一步想到来电遥遥无期,还不知道要忍受多久,人就会更加感受到煎熬和痛苦。
古时候没有电,那么古人怎样度过夏季?全靠一个静字,古人讲“心静则凉”,当人专注于当下,让自己安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接受,也就不会抱怨和焦躁,放松下来以后,心境平和,温度也变得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可忍耐。人,既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凭自己的意志主宰未来,能够决定的,唯有当下,如果当下的自己有积极的信念,当下的自己能散发乐观的吸引力,那么当下这些积极乐观的“因”,未来就会带给你与之对应的“果”,人生由此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了凡四训》认为: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也就是说,人有没有福气,只要看有没有行过善,一个人会不会招灾惹祸,只要看他有没有做过“恶”。这其实就是古人一直坚信的“善恶皆有报”,行善积德,自然会得福报,那么什么是善?这里就要说到推动因果的第四种力量——“利他”的力量。
善的本质,就是利他。老子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世上最高等级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谓的“利他”就是这样,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份为他人考虑的心,有一双成全别人的手,那你就拥有了“利他”的这份宝贵力量,因为,利他的最终结果,是利己。
水利万物而不争,但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利他,是在为他人提供价值的同时提高自我价值,利他并不会损己,反而是利己,就像你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收获快乐。
但是,如果你给予出去的不是利,而是害,同样,你也会自受其害,比如说一个总是指责别人,将抱怨和愤怒强加于别人的人,他一定会成倍地受到怨恨和忧愁的报应。因此,“利他”是推动积极因果的重要力量。
最后第五种——原谅和宽恕的力量。无论个人恩怨还是国与国的争斗,都可以用原谅和宽恕消解,但是,很少有人愿意使用这种力量,他们被愤怒霸占了心灵,被仇恨掌控了思维,于是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冲突与矛盾。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原谅,但大多数的恩怨其实并不值得纠缠,人往往被怨恨拖累。《了凡四训》中有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试着原谅别人,试着宽恕自己,你就会成为一个焕然一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