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时候(2)
影响圈
积极行动比积极思考还要高一个维度,思考积极的人不一定会付诸于行动,而且有些思考积极的人以为光想就能成事。
被动的人遇到逆境或失败往往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判断自己是否消极。例如“要是……就好了”,这是对过去未成之事的肯定后件,我们并不能用后件(那么)去推导前件(如果)。“我不能……,我已无能为力,他把我气疯了。“这是把自己的问题怪罪到其他事物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推诿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了进去。
这些人投资失败怪介绍人,考试失败怪老师,卖不出产品怪研发,产品失败怪同事......即使把很多方法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如何才能不变成这样的人?
从一个人对事物的关注度可以区分他是否积极主动。人会关注很多事物,我们称之为关注圈,圈子之外是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而关注圈内的事物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这些事物还能反过来影响我们,我们称之为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专注影响圈的事物,他们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有限,只够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的能力增长后,还能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消极被动的人关心“关注圈”内的所有事物,他们对鸡毛蒜皮事事躬亲,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甚至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物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不仅如此还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主动之人因为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更小的影响圈,所以更为机敏,更重视价值观,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更在意“即刻行动”。被动之人由于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很多事物上,自然会遭遇很多失败,每当失败他们会对自己找很多”假如“的借口,考试失败后说“假如我多看几页书……”,那时你真的愿意放弃游戏多看一会书?房价上涨的时候说“假如3年前我开始买房……”,那时你真的敢在没钱的时候通过信贷买房?这些假设都是没用的,即使再次回到那个时刻,他们仍然会遵从被动的决策。
有人说行动错了怎么办?我认为错的行动也好过不行动,知识 = 体验 * 敏感度,试问不体验你从哪里提高你的敏感度?有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撞了南墙又有什么关系,”撞墙“是一种体验能够促进成长,多撞几下才好形成新的认知,让你对”撞墙“更敏感,以后自然会绕着墙走。知道自己不知道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更有价值,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价值在于能探索出自己的认知边界,再加以扩展。加强体验以提高敏感度,正是不自欺,更有自知之明的最佳方式。小朋友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正是在用这种方式,所以我支持小朋友自己走多摔跤胜过由家长小心翼翼的牵着走,看似很笨却很有效。
最近有部剧挺火《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其中有个剧情,曹丕邀约司马懿结盟的时候推心置腹,说到自己处境感慨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最后他们选择了渡河,之前我不知道为什么明知渡河会死却还要渡河,现在我终于明白,与其坐吃等死,还不如渡河去寻找一个暴击的机会。这是主动和被动的最大区别,预想成事之人都会做出这样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