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读书笔记及体会
去年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的启发很大,当时也写了心得体会。同时,也想更多地了解习近平的个人成长发展历程、工作理念和方法。于是就有个计划,把《习近平在**》系列都读一遍。昨天起终于开始行动,先读了《习近平在正定》,虽然还没读完,但已被青年时期习近平身上的优秀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所折服,他的为人,他的做事,他的言行,都非常值得学习。
一、实事求是、敢于担当
习近平虽然年轻,言谈举止稳稳当当,工作兢兢业业,衣食住行艰苦朴素。思想解放有特别务实,虽然年轻,但抓工作很稳健很务实,推动工作很有力度,看准了的事情就义无反顾抓到底。
习近平到任正定以后,通过调研,就指出了正定县的大问题“高产穷县”,并且向省里和中央打报告申请核减粮食征购数量。要知道当时正定县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每年上级粮食征购数量是河北省的老大,结果是有了面子,但饿了肚子。这个问题,正定的领导都心知肚明,可没人敢提。在这件事情上,习近平敢于提出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敢于向上级申请核减,又体现了担当。
二、战略思维、大胆创新
习近平说:“一个县的工作要想做好,首先要有一个思想基础。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清,精神不振,就什么都干不成。”“要研究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结合实际制定10-15年规划,然后再考虑当前需要干什么。有了清晰思路,才能稳步推进,改变“盲人骑瞎马”的状况。”正定县以前做的都是年度计划。习近平到任后通过调研、座谈,针对正定县的实际,借助专家团队外脑,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道路,确立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及“投其所好、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发展方针,为正定县制定了长期发展的战略。现在,正定依然受益于此战略。
习近平不仅有战略眼光,而且心中一直有全局。提出正定的发展战略后,对正定县有多少人?有多少事?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思考得很清楚。又抓住《红楼梦》拍摄契机,把大部分拍摄场景吸引到正定,并将原定为摄影棚性质的荣国府,争取为建设荣国府实景,后来荣国府成为了正定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习近平能把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结合起来,习近平既抓大事又重细节,能自觉提高前瞻性战略思维,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勇于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很了不起。
三、招揽人才,不拘一格
习近平到正定后,非常重视人才,大念“人才经”。他说福建念“山海经”,青海念“草木经”,正定可以念“人才经”,并且将人才战略具体内容概括为“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等多种方式。为了招揽人才,亲自向全国各地发了100多封联系信,还聘请专家、学者给正定当顾问,顾问团规模达50多人,其中有像华罗庚、于光远等顶级专家。 出台“人才九条”,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广泛宣传,招揽了很多省内外的专家人才。
他“上请”为什么能把像华罗庚、于光远这样的大家请来?主要是因为他的诚恳,他给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写了100多封信,内容非常诚恳,如:“我们地处基层,人才短缺,科技落后,视野狭窄,孤陋寡闻,起步之难您是可以想见的……经过慎重考虑,我想求助于您……聘请您为我县的顾问。我想,您一定不会拒绝正定县委、县政府及全县45万人民的一片诚挚之心的。”
四、重情重义、包容团结。
习近平平易近人,不分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他都十分和气。他对任何人都很热情、友善、谦和、真诚、亲切、厚道、包容。
“礼之用,和为贵”,他“以和带班”、“以和率众”、“以和结缘”,习近平为人处事上,处处体现了“和”字,体现了很高的个人修养。在“以和带班”方面,习近平作为年轻的干部,他内心里尊敬老同志,对老领导,用心学传统、学作风、学经验。作为一把手,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且要做到最好。和班子一心都在工作上,开诚布公、实事求是,有分歧争论但不搞小动作,求同存异。能把班子里各种性格的人,都能团结在他的周围,都服他,都跟他很铁。
他爱交朋友,和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交朋友,三教九流都能成为好朋友,老百姓、干部都支持他,都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配合他。
他特别关心老干部,每年都会去看望、慰问当地的老干部,曾撰写署名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发表在1984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
他在不断结识新朋友的同时,但又不忘老朋友,他后来工作地点不断变化、职务也越来越高,但对以前的老同事、老朋友都保持着联系。平时书信往来,逢年过节慰问,寄挂历、贺年卡、明信片,工作一有变动,就主动把新地址告知。老朋友逝世,还专门写悼念的文章并在报纸上发表。得知老朋友有困难,就会主动帮助老朋友解决困难等等,正定的朋友贾大山病了,他专门从福建赶去探望。经常出钱给正定到厦门的老朋友买返程的飞机票(八几年,一张230多块钱)。
习近平具有很强的包容之心,有容人的雅量和胸怀。他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锤炼自己,让自己能够倾听各种意见,能够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甚至包括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也会真诚地去团结他们。
五、能力突出,作风过硬
习近平当时虽然年轻,但站得高,看得远,善于学习,知识丰富,也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把握新形势、新政策吃得透、把得准。习近平严以修身,言行一致。吃穿都很朴素,能够入乡随俗,不搞特权,大兴调研之风,待人和气,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对干部作风要求严格,曾出台《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六条)抓正定县领导干部作风,形成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后来中央“八项规定”就是源于当时的思想和做法。
六、爱读书,爱思考,勤实践,善总结
习近平一直勤于学习。走上领导岗位,面对独挡一面的重要担负,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他说学习让他感到一种充实,一种升华,一种底气。他为自己规划四个方面的学习任务: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而且爱读书的习惯,随着他工作岗位的转换、职务的变化,一直都没有改变。
他到梁家河插队时,别人带了很多吃的穿的,他带了两箱沉沉的书,后来跟朋友交换书籍,徒步几十里路去借书,可见他对读书是多么痴迷。
习近平阅读量惊人,而且他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很强。读书博览群书,涉猎很广,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哲学、自然、历史、人文、文学等等,都有较深入的学习。从他讲话中,对一些古文、典故信手拈来就可以看出来,从他出访时对当地的人文历史知之之深也可以看出来。他在正定时,办公室的桌子上摆着大量书籍、报刊,有马列主义著作,有毛泽东思想著作,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一有时间就抽空加紧学习。
习近平工作踏踏实实,也非常注意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从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几乎涉及各个领域,且对每个领域都能提出深刻的见解、系统的思考。在正定时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就组织编写小册子《新素质分子100例》选了100个农民变化的典型,供农民学习。
再比如,他提炼总结的通讯报道工作的作用:1)造好舆论,为改革的新生事物撑腰杆;2)搞好调研,为改革当中发生的问题找答案;3)总结经验,使改革中产生的诸多新生事物日趋完善。他对稿件要求特别严格:千万不要说大话、空话,千万不要炫耀,一定要实事求是,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形容、粉饰。不要说“过头话”,沽名钓誉要不得,数字一定核准确。
习近平不但勤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所以他的知识比较全面。他觉得,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领导干部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对一个地区的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习近平不仅如此,关键是能做到“干一行,学一行,成功一行。”抓农业,农业上去了;抓工业,工业上去了,抓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也上去了,抓党建和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另外,习近平还勤写作、勤实践。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然后在把学习思考实践的心得写成文字。他不但经常在《人民日报》、地方党报上发表文章,比如《之江新语》一书,就是辑录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而成。而且他还写过多本书,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展山海宏图创世纪辉煌》等。
他担任总书记以后的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论和方略,都跟他一直的勤学、善学、勤思、勤写、勤践、实干的习惯密不可分。
七、既有大格局又接地气的文风、话风
习近平汇报发言与众不同。1984年,中组部召集十多个县委书记汇报工作。其他县委书记谈得比较常规:怎么做的,怎么发展的,优缺点是什么等内容。习近平则明显不同,他在谈正定发展思路时,体现出一种大局观,一种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从一个小县城的发展,谈到中国的人才战略、资源战略,包括对未来的展望;他还谈到,备份传统农业地区,要重点促进农工商的协调发展。还提到了地区发展要长远规划,要工农结合等等。
习近平的讲话风格也很值得学习。他少年老成,讲话不紧不慢,有板有眼。从容、自信、坦率。善于从“大处着眼”,思考发展战略问题,大格局,有远见。讲话不是很多,不像有些人那样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侃侃而谈,慷慨激昂。反而,他讲话的特点是很实在,把事实讲得很透彻,把道理说到点子上,有啥说啥,不喊口号,不说套话。他说话,就如同他做事做人一样,不摆花架子,不搞虚东西,踏踏实实,诚诚恳恳。比如他经常把政府的思路提炼成非常形象朴素的话语,如“靠城吃城”“为城里人服务,掏城里人腰包。”
对于写文章和报道,他提倡短、实、新,准确、鲜明、生动。不高穿靴戴帽。从习近平给当时县里一些人员的信看,习近平的行文风格也体现了他的作风。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穿衣戴帽。直接说观点、说问题、说事实、说结果、说措施。
他的讲话材料的形成也能反映出他务实的文风。他的讲话稿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1)讲材料:他跟秘书们一起聊,把他的思想、思路谈一谈,几个要点都讲得清清楚楚;2)写材料:趁热消化,第一时间写出稿子;3)改材料:资料组组长、办公室主任、同习近平一起梳理和研究稿子的内容,进行增删改。
八、重视调查研究
习近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每年花大量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他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无论到哪一个地方工作,那里的历史、文化、经济,他都了解得非常细致。到正定后,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最初3个月,对工作基本没有什么表态。他说:调研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为官者应善用。他在整顿正定县干部作风时,对一些现象批评道: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的缺乏深入实际的调研,拍脑袋决策,还有的不深入基层,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这种作风要改。要求每个常委每年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要亲自或主持写出2篇以上的调研报告。临去厦门时,老领导和他谈话,提醒他多注意调查研究,工作要扎实等等,他在厦门以及以后也一直坚持花大量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
九、高远志向和人民情怀
他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把为老百姓办实事体现在行动上。比如习近平到体校视察,都说:有什么事儿,我给你办办?
报效国家方式可以多样,习近平选择了从中央机关主动申请下基层工作,为什么?在他的理解里,机关是上层,离群众远了些,离群众的生活远了些,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才最接地气,才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才最能认知社会。他说:“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源于我的家庭,来源于我在陕北艰苦地方上山下乡,来源于劳苦大众,所以我就选择从政为民的道路,不会走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