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森森解读:
直到今天,杜甫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男神。一提起杜甫,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实在是印象深刻。
小时候,语文老师说,杜甫与李白大不同,二人被后世称为“李杜”,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他们双双站上了诗歌的殿堂。
杜甫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他的爷爷也是大诗人,叫杜审言,从小他就接受了非常正规的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这和李白那种靠天赋写诗的人是不一样的。李白号称天才型诗人,诗出天然,难以模仿。
这首《月夜忆舍弟》,公元759年所作,距今1263年,属于典型的“望月思亲”这一主题。
一般来说,诗人写望月思亲,多写自己看到的,可杜甫偏偏不这样,他写所闻戍鼓和雁鸣,读罢,倍感凄凉。
紧接着,一句金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顺势流淌,这可是千古名句啊,很多时候,我们忘了整首诗,却偏偏记住了这一句,足见经典之深入人心。
诗里写今夜露白,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然而诗人写的又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杜甫说故乡月明,看似写景,却又是在抒情,这样借景抒情,堪称神来之笔。
接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则直接切入主题,语言平实,近于口语。
杜甫说兄弟离散,生死未卜。随后,杜甫又补充道“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此处的书,指代的是书信。寄信也收不到,原来是因为“未休兵”,战争迟迟没有结束。此处又和前面提到的“断人行”相呼应。
全诗环环相扣,首尾呼应,起承转合很是圆熟,结构也非常严谨,既写出了兄弟情深,也表达了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对战争苦难的同情。
生平介绍: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诗,皆为人传诵。与李白齐名,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出自《大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