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在一家金融基金类公司担任法务。公司在陆家嘴醒悟的高层商务楼,视线所及是上海最繁华的黄金地段,虽然公司给人感觉很牛逼,但工作本身并不轻松,说是法务,其实要做的多得多,被当成各种助理被差遣。
法学研究生毕业后原本的打算是去律所做律师,但阴差阳错之下,并没有找到心仪的律所,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名气和前景让她动摇。
她擅长文科,对数字之类的并不敏感,也没有多大兴趣。但她硬着头皮学习金融理财类知识,灌输自己:只有把自己不擅长的学好才证明自己的牛逼。却发现每天上班如坐牢。
上周,她在处理一笔转款事宜时,因为大意,把原本属于公司的利润百分比也原封不动地转给下家,直到她领导无意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才幡然醒悟。然后连忙和对方联系追回这笔款项。
潇潇说,现在每天上班她都在努力维持,生怕自己做错什么会马上被开除。她承认经济类的术语她听不明白,同事之间轻巧谈起的话题对于她来说像是隔了一座山。
我想起自己,刚工作的时候在一个技术部门工作,因为公司是世界知名500强,哪怕不是自己喜欢的也会告诉自己要努力,要珍惜机会并把不懂的都搞懂。
参加了各种公司安排的新人培训后,发现除了基础入门外,专业技术类还是不行。关键是自己完全不感兴趣,每次都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而每天的工作总是胆战心惊生怕填错某个表格。
所以,当你发现每天工作都是在忍耐中,只是为了维持现有状态时,你就要醒醒了。
很多人说学习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可以挑战自己,但是童鞋啊,现在不是高考需要你全面发展,生、物、化哪怕是天书也要去搞出个联系来,把牛顿墓给挖了也要努力让他老人家的三大定律牢牢印记在脑海中。
我始终认为,高考过后就是可以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当然不是让你去泡小鲜肉做网红开淘宝,如果真是你喜欢的也无妨。
你有想过自己到底要什么吗?
有个老同事最近在纠结是否要读在职研究生,信誓旦旦听完宣讲会,拿回一大堆资料后问我:到底是读A学校好还是B学校呢?
我问她为什么要读书,她回答:读名校的MBA还要考试,前期准备会很辛苦,而在职研究生相对来说入学简单。
我又问她,是因为你想读了还是只为了要一张证书呢?她回答: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证书,专业知识的欠缺也是促使她想要进修的理由。
听她说完感觉思路清晰也很明了,于是我回复:准了。
没想到第二天她又来找我,问我这个证书对职业发展有什么作用,HR会不会在雇人的时候考虑到这个证书。还没等我回复,她已经找了公司的HR去询问了。听到HR说进入职场后看重的更多是工作经验而不是证书后她又开始犹豫了。
我从来不认为一张证书就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那未免太过狭隘。我身边的一个朋友,虽然拿到了人力资源的在职硕士,依然因为工作本身的不合适从总部被发配到了下层工厂,可谓是降职,她的领导学历都只有专升本而已。
有任何的不确定,我都不建议在工作后去求学。因为促使你放弃的原因太多了:工作太忙了,要结婚生子了,往其他工作方向发展了等等等等。
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读MBA纯粹是为了升职必备,也遇到一些读在职研究生的,说是因为领导要求评职称的,这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考证是有动力的,因为那个引你上钩的饵就在前面,你不得不去奋斗。
若不是硬性要求,则请一定出于兴趣去学。
成年后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你不再需要为了所谓的教学大纲而活着了,你的所有学习都可以是你喜欢的,你可以自己做主,你有了自由。如果真的是因为当前知识体系的欠缺以及自己爱好而进修,未尝不可。你所学的将会帮助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你一直想知道的,你自然就会花费时间和精力,但一定不要人云亦云,不然花了钱,还不一定能坚持下来。
你是要每日苟且还是要敢于追寻?
再回到潇潇的处境上,她想过要换工作,但当前三年的合同以及稳定的环境,让她产生怀疑。所以她一直在到底要不要做一个律师和保留现在稳定的机会间徘徊,但并没有看到任何的进步,反而让她自己陷入一种深深自责和无奈中,因为做错事而连哭一个星期的经历让她开始反思。
工作和人生是一样的,不进则退。每天混日子和提心吊胆的人终究无法获得职业上的飞跃。因为你做的不是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
你是活在别人眼中呢还是为自己而活?
潇潇的母亲常跟她说工作稳定就好了,不要搞出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而我的老同事也是看着周围的人都在读这个那个的辅导班和资格证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
但是她们都忘了一个道理:你应该为自己而活。
当你每天活在别人的标准中和条条框框里,你只会越来越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