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鼓浪屿的关键词是轮渡,日光岩,以及为寻找小洋房而迷路。我从来看不全那些小洋房,这次特意做了详细的攻略,巧不巧地忘带了,忘带了也好,因为小资的小洋房都被小吃们掩没了。原来一整条街只有一两个客人的情景可能晚上都不会有,因为在岛上过个浪漫的夜正成为时尚,拖着大拉杠箱一起下轮渡的比比皆是,我也瞬间飘过“将来回想起来说不定很美好”的想法试想住下来(可以回味三十年呢说不定)。
我们想先去钢琴博物馆,却挤在三明路,福州路,龙头路密密匝匝吃小吃的人们中间游移不前。优优带着表哥给的盖章本,发现一家就兴冲冲地跑去,可是啊,那些收钱收到手软的人们哪腾得出功夫,一律答以“章坏了”,好奇怪,难道有个妖怪专门来毁过章?我相信街上每寸地盘都被商业了,每户人家都出来煮小吃了,连老太太都颤微微但坚决不讲价地在卖十块钱一个的花环——小朋友收了一个,其实很快就不喜欢。一些店甚至附有快递业务,脑仁成精。我们也不免俗地在两家小店坐了许久,出来突然醒悟来做什么,于是继续找钢琴博物馆。离开小吃,向小资过渡,必须有合适的景致导引,于是路边有悬铃兰啦,曼陀罗啦装饰小径,都是理当如此,这时候看见被人群包围的相面摊以及突然冒出来“正宗海蛎煎”大红招牌,觉得他们真是很不甘心啊。
钢琴博物馆在菽庄花园里,到这里风景颇值票价,红红绿绿的。据说是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因为不让照相,又没册子供应,只能走马观花。我们与钢琴的联系是家里有个琴童,但只是陈设确实和家具没什么区别,我真的也没听见这个以钢琴著名的岛上任何一声琴声,钢琴啊,你在小资方面被咖啡馆、酒巴、创意馆等等抢了风头了啊,也许吃货们的天堂不太适合用钢琴做背景音,或许钢琴藏在热腾腾的沙茶面、面线糊、鱼丸汤等等后面正自顾丁咚,钢琴确实不需要显摆。
出来到一个被海棠花包围的亭子里坐下休息,这时日光岩在优优的脑瓜顶上,半块橡皮大小,仔细看,通往日光岩的那条斜梯被一条粗重的绒线勾勒,猜应该是密密的人——十年前登日光岩就拥挤得颇为后怕,现在你就想吧。到日光岩留影才是厦门不可或缺的盖章啊,怎么离得那么远?难道不是直奔目标,然后郑成功纪念馆,琴园,毓园什么的吗。只有望岩兴叹。往下望,是海滩,这倒是蛮稀罕,记忆里厦门很少带沙摊的海,猜或许像大连一样外运来的,因为要小资嘛——所以上面炖蛏子一样插着人。小朋友已经过了喜欢玩沙子的年龄了,但这里似乎还是沙子更好玩些,所以绕很远的路去了。这时候,阴了一天的天空突然明亮了起来,几只小船点缀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引起小资们各种狂拍——海的各种情景,早就是厦门小资集团的祖师爷,单是海一个男主角,就可以演绎很多很多的篇章。
另外,在鼓浪屿上了平生最恶心厕所之二(之一是不可打破的,在北京),但那间厕所前面大榕树下竟然有艺术家在占地弹唱,注意不是乞讨哟,瞧小资成什么样子了!
(二)
从南普陀寺出来,步行可达思明南路。一路上占道摆摊销售纪念品的,现场榨橙汁的,板车上堆着青芒果和草莓卖的,青毛小伙求给六毛钱买一只馒头的……满满当当,令人移步困难。
思明南路想必是扩路过了已经颇有气派,因在春节放假中,稍微冷清的样子,这种时候(季节、气候)寻一碗刨冰只能靠“信念”啦——不知为什么会觉得厦门会在各方面让你“心想事成”,不管你是追寻记忆来的,还是听闻传说来的,决不会在任何地方没有好吃的吃,任何一家卖的吃都不可能不好吃——只要看任何一条路都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就知道了,这也是商业的力量。在一个叉道上,我们被一家小小的只有六张小桌子的寿司店吸引,四张桌子在视野,另两张隐在L形的短边部分,清秀的小姑娘老板在柜台后闲闲地看手机。正想走开,优优眼尖发现有卖刨冰!于是走进坐下。只点一客刨冰也可以,20元,附带赠送现场演示过程。等刨冰上来,我稍有疑惑,因为并非我想要的小豆浇汁,记忆之所以锁定小豆刨冰,正是为小豆浇汁和冰屑子在零度状态下发生的非凡融和,小豆汁给冰屑子以柔软,冰屑子使小豆浇汁的棉柔体验更为细致,二者在甜的媒介作用之下,产生一种跟前世记忆直通的刨根问底的恍惚之感——说白了,就是很像小时候吃的小豆冰棍,哈哈!而这客刨冰主角并非小豆,却是刨冰本身,冰里调有奶和其他可能不健康成份所以口感没说的,打出来不是冰屑子而是棉密的雪,无限向冰激淋靠近,但没有冰激淋的甜腻,其冰凉感持续更久,更重要的,好大一盘啊——所以优优吃一口就喊“比昨天的哈根达斯还好吃”,宣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冰点;所以吃完以后我们赶紧跑出来晒太阳。如果是夏天,哼……
在这条路上另一家小吃店也有较好的体验。这小吃店的装修大约有参考老麦老肯家,店面干净整洁是基本款,色调以红为主,灯箱海报价目表一目了然,桌椅整齐,一次性筷子和调羹在每张桌子边上自取,食物装在一次性纸餐盒里送来。我们点了沙茶面、鱼丸汤、面线糊、花生汤、土笋冻这些,一共55元,喂饱全家。当然了,午餐3点才在南普陀寺吃的素斋,此时这些惠而不太费的小吃再合适不过。本来我们只是路过,被热情而精干的很像李亚鹏的老板(如图)招呼进店,点餐台后八九口锅热气腾腾盛着食品,可以看到食物是什么样子,老板并不推销,只遵命盛出,动作好似有曾经的店小二训练,利落迅速,盛出等着,同时眼观六路地招呼其他客人。老板有事走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突然出现为大家服务,帮擦桌子啦,大声重复点了什么菜需要后堂准备啦,跑进跑出。一时没什么活,取了大刷子刷掉门前的海报,可能要抠下来,很费劲地做着。因为离得近,我发现这小女孩长得挺好看的,便想象着她长大后的样子,有这样的童年,感觉会像一部韩剧呢……她叫妞妞,她有个妹妹叫丫丫,在她妈妈的背上兜绑着,并不影响她妈妈的活动,一家四口的店,而且跟食客们邻里乡亲的熟稔,能看见他们的生活。在南方很喜欢这种市民社会的感觉,每个人和每个人都离得不太远,而且不卑不亢。出来在路口一个大亭子里看见,正在休息的游客那边,两个本地老者在低头对弈,看来厦门的慢生活当然有的,只不过很少展示出来而已……
这时是我们刚开始游览厦门的第一天,小吃店还需寻找而得,须对比而进,尔后的数天,在鼓浪屿,在曾厝垵,在中山路,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香味像手一样伸出来把人卷进去,排队的人从门口一直到老远堵路,招牌更出奇出离,把小吃的优势发挥极致。我们在厦门六天,除了一天因雨在家,以及朋友请客,都在外边晃荡,抱着决不在回京后懊悔的决心,把小吃不重样地吃过去——那也无法遍及。我像独眼龙生千眼观音的气:“多者忒多、少者忒少”,怎么能把好吃的集中在那么小一块地方呢,为什么不学老麦老肯至少光临一下首都这可怜的地儿呀。真不愿意想吉野家、和合谷、呷哺呷哺这些名字。在八婆婆吃完汤包和烧仙草,再到**家(名字没记住)吃生煎和鲨鱼汤,然后路边买两块建瓯光饼,再看到叶氏麻糍的摊子前排着望不到头的队就已经木有遗憾了。这些小吃的特点是汤水多,糯米多,海味多,所以很饱人。还没说到花生汤呢,朋友说得吃黄则和的,虽然我已经在“李亚鹏家”吃过花生汤了,看见黄则和店里到处是等位的人们,还是慕名去等。他家花生汤最后一道工序是浇生鸡蛋液进去搅和,才5元,如果不加生鸡蛋才3元——让我们等位的也是北京来的一家人热情地告诉我,真便宜,福州花生汤7元,不过“有什么呀,不就是花生煮烂了加点糖吗?”女的问我,“回家自己做去!”她那小男孩一口气吃了五碗!我说,那比起可乐来还是更有营养嘛哈哈,心里下决心至少要吃两碗!虽然只是甜、香的普通的花生汤,不知为什么,过几天再经过黄则和,对花生汤的想念已经泛起……现在我写着则想得不可救药,莫非里边有迷魂汤?
那家叫“晴天见”的小店也可以列入回忆。靠窗只有一个桌子,似乎除了主人自己(围着好些人弹奏中),只有这么一张待客的桌子,好像到人家家里了似的。当天外面有下雨的意思,很冷,一进屋很暖和舒服,桌上便签上写着wifi密码,感觉可以一整天在这发呆。小朋友试戴他家的各种面具,居然很美,照照片很有感觉,竟然引她爸参加进来,一起面具秀。他家是酒吧,我们只好点了冰激淋套餐和车厘子、芒果热饮各一杯,听着他们的弹奏,不知觉地跟着文艺起来。很想让小朋友弹一下他们的钢琴,但上面写着弹错一处罚10元,小朋友就不敢下手啦哈哈。如果不是赶着去找“左手右手”画马克杯,真想一直坐下去……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