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7:2017年1月27日,农历腊月30。
贴春联,过新年。在老家,只有贴上春联后,才能开始吃团年饭。近几年来,我都是早早地起床,开车回到乡下,把老屋里的春联全部贴好,再把父母接到大哥家里来团年。
说到春联,想起一段记忆。听母亲讲,祖父母都不识字,父母上学也不多,以前家里过年时,提前要把村里会写毛笔字的先生请到家里来,供人家吃饭,跟人家说好话,请人家为家里写春联。
小时候的大哥,眼见了这些请人写春联的事情,心里就萌发了练好字、自己写、不再请人写的决心。上学后,大哥就勤写字、苦练字;参加工作后,也苦练不辍,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从此,那我们家每年写春联,就成了大哥“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在老屋过年时,每年腊月29下午,大哥回来书写春联。现在想想那个情景,仍然感觉好温馨。柔和的灯光下,我牵拉着单联红纸的顶部,大哥则沾墨挥毫。
大哥写完一个字,我就往前拉一下;大哥写好一个字,我就念一遍。一副春联写好后,我小心翼翼地把春联铺摊在地上,让墨迹干;并再把春联从头到尾念一遍。有时碰到大哥书写的草书字,认不出;大哥还给我纠正,并解释其义。
大哥写的春联,笔酣墨饱,笔势雄健洒脱,内容清新自然。从字体上看,粗微浓淡相宜,形体神韵一脉相承,有如行云流水;从内容上看,尽展时代风采,歌颂新风貌,赞扬新生活,满满正能量。
后来,侄女长大了,就有侄女来牵拉春联了;我也就没有机会了。但每年大哥书写的春联,在门上贴好后,我仍会虔诚地把每副春联读一遍,感受大哥在春联内容上所传递的信息。大哥把春联内容作为教育引导我们、带领我们兄弟向前行的“导师”。
大哥和大嫂结婚那年,大哥把他们自己房门上写的春联,上联表达的意思是要“尽养老之义务”,下联反映的内容是要“尽抚幼之责任”。那年,同村同组与大哥大嫂一起结婚的有9对新人;这些新人们结婚没多久,就同父母兄弟分了家,单独过起了小日子。而大哥就像春联上写的一样,没有要求与父母兄弟分家,担负起了与父母分担家务、抚养我们弟弟妹妹的责任。
那时候,二哥和我都还在读书;祖母健在,父母就种几亩薄田,在村道边开了一个经销店,补贴家用。一大家人的生活,负担沉重。按着村里人的老做法“树大分叉,人大分家”,大哥大嫂结婚了,与父母兄弟分家,也是正当的,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但大哥大嫂并没有这样做,一直与我们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活。说到这一点,对大哥大嫂,村里人是有口皆碑。
在老屋的正门和前门上,一张红纸的尺寸不够,大哥总要粘贴部分,用十五或十六字的篇幅,来颂扬“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进步”;在父母的房门上,大哥书写的春联,表达的是“福寿安康”之意;在我和二哥的房门上,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等劝学内容,勉励我们要勤奋读书、不断进步。
今年过年的春联,大哥也早早地写好了。我清早来到大哥家,拿上大哥已包扎好的8副春联和几袋带回乡下的物品,开车回乡下老家……
到家时,已是8点钟了。母亲已烧好了早饭,正等着我回来吃呢。吃完早饭,就开始着手贴春联了。母亲早已糊好了浆糊。这种浆糊是用面粉和水在锅里加热而成,粘性强,贴在门栏上,无风雨侵蚀的地方,可以保管一年粘性不脱落。
父亲则早早地将门栏上的旧联、旧门神撕拆掉,并用小扫帚将门上的灰尘旧埃一并扫去。我打开带回的春联,并按房门、大门、正门和厨房门一一作了区分,将横批与门联一一对应。
母亲说,不要贴错了对联,要看哪个贴在左边,哪个贴在右边。并说到:有一年春节,二舅来家里拜年,看了我们贴的春联,说没有按规矩来。意思大概说是“左”为大,要将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
我告诉母亲,现在人们都是按横批的顺序来的,横批从左往右写的,那面对大门,门的左侧就贴上联,右侧就贴下联。母亲说,我只是提醒你,你贴对了就好了。老屋的正门春联贴好了,再贴门神画。要将两扇厚重的门关上,一左一右地贴,免得两副门神画不对称。
大门外侧,不是老式的木板门楣,要直接贴在墙上。父亲说,这个门就用透明胶纸来粘贴,免得用浆糊贴了,以后春联脱落了,浆糊变黑了,影响墙面的美观。
那就按照“左”为大、上联贴左、不管横批的写字顺序来贴春联。在正大门上,我将上联“金鸡报晓时转三阳迎淑气”贴在门的左边,将下联“红梅竞放花开五福庆丰年”贴在门的右边。
有父亲的帮忙,不一会,8扇门的春联贴好了。母亲说,还有鸡屋的小门、旧的猪屋门,也要贴一下春联,它们这些家禽也要过年的。我一看,大哥写的春联里没有“六畜兴旺”“鸡鸭成群”等内容的春联。
那怎么办呢?我想到我的小车后备箱里,有上海农业银行送的一副带“春”字的五字对联。那就把这副对联一分为二,给鸡屋的小门、旧的猪屋门一门一张。
母亲笑着说,这样一贴,它们也就跟我们人一样,搭个喜气,有个新样,过新年了。父亲说,春联一贴,整个院子就显得喜庆了,有过年的气氛了。
我拿出手机,跟父亲说:“大大,来给您照张相。”正端着茶杯的父亲乐呵呵地接受了我的“拍摄”。红红的春联旁,门框上的烫金“福”字边,父亲留下了他慈祥的笑容。
院子里的机井边,正在洗菜的母亲说:“一年一个新,门也是要辞旧迎新过年的”。是的,一年一次,除旧迎新,通过贴春联这种方式,表达着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
老屋院落虽然一年年陈旧,但每年过年时,我们都要为老屋院落的门庭贴上新的春联,让它们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即使在祖母去世后的两年里,我们也是以新的春联辞旧迎新。
在家乡,有这样一种习俗。家里有亲人去世,以三年为期限守孝。守孝的方式之一,就是每年春节时,通过春联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一种情形是对门庭不贴春联,另一种情形则是以不同颜色的纸为背景来书写春联。
用不同颜色的纸为背景书写春联,一般是这样安排:亲人去世后的第一年用黄纸为底;第二年用蓝纸为底;到第三年了,就改为红纸为底了,意为三年“满孝”了。人们看到这样的底纸颜色春联,就会判断出这家人家是有亲人去世,还在守孝期。我想,这也是一种文化,一辈辈向下传承。
20多年前,祖母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按照一般人家的做法,或者不贴春联,或者就用黄纸为底书写春联。按照母亲“一年一个新”的说法,我和大哥商量,我们还是要贴春联的,只是改用一种方式来书写春联:即以红纸为底,黄色颜料为墨来书写。
这样,写出来的春联也是新颖大方。红纸为底,表示的是新年的喜庆;黄色字体,承续的是家乡守孝习俗。这种方式既不失庄重,也承续了家乡习俗,可谓是一种创新。在第二年春节,我们以红纸为底,蓝色颜料为墨来书写春联。后来,和家族中的长辈们说起此事,他们也说这种方式好。
我们贴好春联,邻居家已放响了鞭炮,他们开始吃团年饭了。邻居侄儿勇在老家团好年后,还要赶到岳父家去团年。他过来跟我说,要搭顺风车到钟祥去。看到我贴的新春联,他顺口念了起来,并说到他们家的春联是在街上买的印制对联。
是呀,除夕的日子,无论是自己书写春联,还是购买印制春联,人们都要通过贴春联的方式辞旧迎新、恭贺新春、寄托美好愿望。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诗人王安石,早就用诗句描绘了这种辞旧迎新的氛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百年来,春联习俗,岁岁如此,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