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炬院最早叫“石柱庵”,俗称“佛爷庙”。坐落在花楼山之阴,崂山水库北岸。与石佛寺、法海寺齐名,是古即墨三大古刹之一。慧炬院历经一千七百余年,留下了众多高僧名士的足迹。
据考证,慧炬院始建于东晋时期。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重修。《慧光传》记载,重修慧炬院的是禅学大师道凭和尚,他是一代律宗大师慧光禅师的亲传弟子。有一年,道凭辞别恩师外出云游。当他游历到崂山时,在华楼山之阴发现了"石柱庵"。石柱庵周围有十根高达丈许的石柱,依山傍水,环境清幽,适合修行。但是庵堂年久失修,残垣断壁,一片凄凉。道凭遂决定筹集资金,整修寺院。寺院完工之日,道凭把“石柱庵”改为慧炬院,旨在纪念他在少林寺的恩师慧光禅师,也有“慧炬者,智慧之光”之意。
慧炬院落成后,道凭和尚留在当地修行,他是慧炬院的第一任住持。他曾在少林寺跟随慧光大师学法十年,佛学功底甚高,是禅学大师和佛学理论大家。道凭和尚是一代宗师,他讲经说法与众不同,"皆览卷便讲,目不寻文,章疏本无,手不举笔,而开塞任情,吐纳清爽,洞会诠旨,有若灯焉",经律大意都在心中,而且讲解清晰明了,听讲的人都受益匪浅。据记载,道凭和尚在慧炬院住持数十年,一直到隋朝末年圆寂。他的墓碑在1958年时尚且存在,修建崂山水库时被淹没于水下。
慧炬院基址接后山凤凰峰,殿宇立于10余米高石砌平台上,正殿5间,歇山式砖木结构。出殿门为平台,向下正对30余级石阶,石阶及庙宇用料宽大齐整,台立涧坡,殿矗高台,山林庇护,泉流环绕,竹树幽茂,庄严雄伟。
慧炬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元明清三朝四次重修,均有碑铭文字记载。海印寺被毁后,憨山大师被贬雷州,他的弟子携带藏经及法器,迁至慧炬院。慧炬院据此以藏书丰富而著称,庙中高僧大德亦为饱学之士。来此求学者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生有异禀”的儒学圣贤,易经大家,胡氏先祖——胡峄阳。
胡峄阳,名良桐,后更名翔瀛,字峄阳,号云屿处士,斋号竹庐。胡氏族人尊称胡三老爷。胡三老爷是白沙河下游北岸东流亭村人。六岁时即入私塾念书学习。因私塾所在地靠近流亭大集, 喧嚣热闹不利读书,父亲遂把他送往同宗长支的洼里村念私塾,并有家人陪伴居住。他自幼聪慧,幼时即被称为“神童”。
胡三老爷八岁时,跟随父亲去慧炬院游玩。慧炬院慧明大师请他们父子及一众好友去华阴集看大戏。戏台上正演出,慧明大师出一上联让他答对:“嗷的一声,又嗷的一声,声声好听。”他稍加思索,对曰:“出来一个,又出来一个,个个好看。”众人都称赞说:“好”。
胡三老爷十六岁时赴莱州府应童子试,监场人强令他解衣搜身,他不忍受辱,拂袖而出,斥之曰:“视士子如盗,怎能为国求得贤才?”自此返乡读书授业,发誓终生不再赴考。其钢风傲骨为世人所称道。名扬一时。
胡三老爷从莱州府科场返家后,来到慧炬院进学。看淡功名、一心向学的三老爷,有幸得以置身书海,喜不自胜。慧炬院中藏书众多,更有当年海印寺的遗存,古籍种类之多,知识涉及之广,让他受益匪浅,学业进步神速。
在慧炬院里,三老爷与隐居崂山的莱阳名士孙笃先相识。两人志趣想和,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孙笃先比三老爷年长,三老爷以师礼相敬。称"自此若水若澧,一日三秋,叔度紫芝,惠我多矣!"。孙笃先曾以诗作寄情三老爷,"两度相携入石林,溪边石上握谈深。烟霞共寄凌云意,风雨常怀连夜吟。"表达自己与这位友人的深厚友情。孙笃先去世之后,三老爷为他作传,对孙的人品道德、学术修为大加称赞,"不愿浊富,是以清贫。仪容秀古,耳目精神"。
慧炬院与白沙河南的华阳书院、镜岩楼隔水相望,这两座书院是当时即墨望族蓝氏、黄氏子弟读书的地方。三老爷与他们同学同游,切磋经义,点评世事,事业顿开,学业大进,为以后的治学、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老爷在慧炬院隐居读书,多年来,孙笃先也时常到慧炬院盘桓,游历食宿皆在此处,百福庵的蒋清山也是这里的常客。胡、孙、蒋三人志趣相投、德行相契,常在此处诗词唱和、讲经说法,游山玩水,手谈书画。
有一天,三人同到慧炬院前面的白沙河边游玩。走的乏了,就坐在岸边歇息。蒋清山解下身上系着的酒葫芦,孙笃先说:“我们净带些果菜,食之无味,要是有鱼下酒就好了。”三老爷笑着说:“这好办,你们每人折一条柳枝给我。”蒋、孙二人照办,三老爷接过柳枝,把柳叶撸下,顺手洒入河中,用柳枝搅了几下,说:“你们看看,这不鱼都在水里吗?”蒋、孙二人往水里一看,柳叶都变成了小鱼,在水里游动。蒋清山问:“没有渔网,怎么把鱼捞上来?”三老爷手拿两根柳枝,横在水面上,鱼群看到柳枝投在水里的影子,不敢越过,挤成一团。孙笃先并拢双手,伸到水里一捧,几条鱼就被抓了上来。如此三番,已抓了不少鱼儿。三人捡了几根枯树枝,架火一烧,鱼就做好了。吃到嘴里,没有丝毫腥味,反而有一种嫩黄瓜的香甜味。三人酒足饭饱,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到慧炬院。从此,白沙河里多了这种鱼,因是神仙变出来的,所以人们便把它叫做仙胎鱼。
三老爷在慧炬院进学的十年间,是慧炬院最兴盛的时刻。至清代后期,慧炬院较少修缮,乏人管理。同治年间,庙堂多倒塌,地方上无力大修,就把原先的大殿,改建为三间佛爷庙。自此慧炬院走向倾颓。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道士韩信奎,有僧2人。1966年被拆除,现只剩庙址1个、碑座1个。
2011年,慧炬院启动重修工程,在原址上开工兴建,盼望这座千年古寺重现原貌,恢复往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