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常见题型的思辨性分析
一 关系型
关系一:相对关系
沪11: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沪14: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沪13: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井蛙不可与海,夏虫不可与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时间空间教育等,人是有缺陷的。人在值得信任的同时也值得警惕,但人也要相信自己。多元思维,进步思维)
(开放,多元,变通,不拘泥,不僵化,不绝对化)
发展与联系的眼光,换个角度看问题
写作任务:抽象哲理具象化,以具体事例印证和阐释哲理
(跳出问题本身,寻找事例加以佐证)
关系二:对立关系
沪15: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所谓坚硬为原则,所谓柔软为情感,二者有时协调有时敌对)
二元对立,可调和,不可消弭
写作任务:抽象哲理具象化,以具体事例印证和阐释哲理
关系三:相关关系
沪12: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川15: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人兼而有之。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老实为道德,聪明为智商,探究道德和智商的关系)
举例:思辨力与想象力是相关的,而并非对立。
浙15:古人说“言为其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
16全国一卷漫画:分数与奖惩不可一概而论。
(凡是可一概而论的东西都不具有思辨性。
教学感悟…看到学生的个性化优势,秩序并非最美,可能无秩序有更高的价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既不彼此决定,也不互相否定,
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具体分析
写作任务:阐释各种关联的特殊性及原因意义等。
举例: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认知是片面粗暴的。
二 隐喻型
举例:小人老虎棒子:权力制衡,法律社会。
沪99: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到“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才!”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才”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然不客气的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的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回声是大自然的物理规律,是以什么对待什么,而再进一步,人是有尊严的,人与人之间很多也符合回声规律,但人的社会非常复杂,人)
江苏05: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要开头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写作不同于人生,写作可以打草稿,人生却不能重来。凤头猪肚豹尾不能作为人生的标准,而人的成长规律是可以发挥自己的长项。)
福建12: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适当正确多元的比较是可以的…并不理解为什么提到这两点)
隐喻的逻辑假设:自然、社会、人生有相通规律——寻找相似点是写作基础
隐喻的潜在风险:不同领域,规律各异——发现相异性是创新开始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规律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真理往前走半步,就是谬误
不同领域的规律,可借鉴但不可照搬
三 事件型
15全国卷1: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陈老进行了教育和惩处,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因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
先做性质判断:是非、善恶
再做相关阐发:原因、意义、影响、教训……
江西09:今年3.15,在国人的强烈反对中,
四 现象型
现象与事件:事件是一次性的,现象是反复发生的同类事件。
沪16: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如何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篇文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沪17: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
江苏17: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时代发展,承载世间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变迁,蕴含人生哲理。
浙16:虚拟现实现在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逐渐变成现实的一部分。
事件分析模式:客观分析
小陈举报老陈:
①目的:事件性质因动机而异
②谁:事件性质因人而异
③事:事件性质因时空而异
④背景:事件性质因背景而异
⑤结果:事件性质因结果而异
现象分析模型:自我界定
如何评价“评价”?①谁评价?②评价谁?③评价动机?④评价标准?⑤评价方式?
如何评价“评价”?取决于自己的理解与界定——赞成否定的各方面原因,一分为二的理解与观点。
审题立意与黄金三问
①这个说法成立么?(停下来)
②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找替代)
③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合理化)
思辨:独立思考,合理判断
停下来:抛弃惯性,进入思考
找替代:拓展思路,避免僵化
合理化:自助论断,自我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