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天没有日更码字,在利用碎片时间看《四世同堂》,思想上没有刺激自己神经的输入,便不知道写什么。想着脑袋里的弦不再绷那么紧,想试下随性而作,会不会好些。试了这3天,效果不好,没有了“必须”的压力,脑洞更不能打开,不再思考,这是脑懒的后遗症吧!还是决定继续“逼自己一把”,日更!即使不知道写什么,只言片语记录生活,写下“一日三好”也好!
昨晚给儿子读了李欧.李奥尼的《世界上最大的房子》,讲了一个蜗牛的故事:
在一棵卷心菜上住着一群蜗牛,它们每天驮着自己的房子,慢悠悠的爬来爬去,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寻找最柔嫩的地方来一点一点地啃。
有一天,小蜗牛一只对他的爸爸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房子。”“这个想法很愚蠢,”蜗牛爸爸说,"有些东西还是小一点的好。"这位爸爸是那棵卷心菜上最有智慧的蜗牛,他为小蜗牛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小蜗牛,就像你一样,
他对他的爸爸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房子。”
“有些东西还是小一点的好。”他的爸爸说,“要让你的房子保持轻巧,才容易驮着走。”
可是那只小蜗牛不爱听,他躲在一片大卷心菜叶的阴影里,扭啊扭、撑啊撑,各种方法试了又试,终于发现了能让自己的房子长大的方法。
房子长啊长啊,卷心菜上的蜗牛们都说:“你的房子真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子!”
小蜗牛继续扭啊扭、撑啊撑,直到他的房子大得就像一个瓜。
然后,他试着把尾巴快速地拧来拧去,又学会了怎么让房子长出大大的尖角。
他继续挤啊挤、钻啊钻,还拼命地许愿,终于能够给房子加上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
现在,他知道自己的房子是整个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是最美丽的房子了。他很自豪,也很快乐。
一群蝴蝶从他的房子上面飞过,有的说是一座大教堂,有的说是马戏团,它们绝对想不到,眼前所看到的会是一个蜗牛的房子。
还有一家子青蛙,在去远处池塘的路上,忽然停下来,心中充满了敬畏。它们后来对亲戚们说,“你们肯定从来没见过那样的奇观——一只普普通通的蜗牛,竟然驮着一个像生日蛋糕一样的大房子!”
有一天,当蜗牛们吃光了那棵卷心菜上所有剩下的叶子,它们需要搬到另一棵卷心菜上去了。可是,那只小蜗牛根本没法挪动。他的房子实在是太重了。
他只好留下来,但没有东西可吃,慢慢的,他变的越来越弱、越来越小。那房子只剩下了空壳。而那空壳子,也一点一点地,碎了,垮了,直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剩下。
故事讲完 了。小蜗牛差一点就要哭了。可是这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的房子。“我会让它一直小小的”,他想,“等我长大了,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于是有一天,他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地上路去看世界去了。
有些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摆,
有些叶子沉沉地垂向地面。
在黑土地裂开的地方,
水晶在晨曦中闪闪发光。
那边有几个红底圆点的蘑菇,
还有些像塔一样高高耸立的花茎,
顶上的小花仿佛正向人招手。
一棵松果躺在厥草那像花边一样漂亮的阴影里,
一堆鹅卵石趟在沙发上,光滑圆润,就像斑鸠蛋。
岩石披着苔藓,树木裹着树皮,
柔嫩的花蕾蘸着晨露,芳香清凉。
小蜗牛非常快乐。
夏去秋至,冬去春来。
小蜗牛从来也没有忘记爸爸给他讲的故事。
当有人问他:“你的房子怎么会这么小呢?”
他就会说起这个故事——
世界上最大的房子。
故事讲完后,我问儿子:“如果你是一只小蜗牛,你想拥有一座大房子还是小房子?”
“我要一个适合我自己的房子!” 是啊,无论做任何事都是如此,不必是最大最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儿子的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他会像书里写的那样,要一座轻巧适合上路的房子。即使这样,我也会很高好兴,他能分辨的出书中的善恶、好坏便好,这是给孩子读绘本以来,我一直的期望。从没有做过更多的引申,故事讲完了就完了,孩子自己享受着如阳光雨露般绘本的滋养。
“一个适合自己的房子”,听到这个答案,我是有多么高兴!不是书中出现的词汇,记忆中也没有跟儿子探讨过这方面的话题。说出这样的词汇,说明他开动了他的小脑瓜,在听、看这个故事的同时是思考着、思考了的。
这也许就是儿子在这个阶段心智的体现,受绘本滋养到这个程度的体现。“心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思考能力、智慧;心理、性情。这个词我是从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学来的。书中,他这样定义: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的开启有很多种说法:俗语“开窍”、佛教禅宗“顿悟”、现代心理学术语“打破旧的充格式塔”、“重建新的格式塔”。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天差地别。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5岁小儿尚且都有了自己的心智,而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