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Angkor一词由来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方位:地球北纬13°26′东经103°50′)吴哥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可分为2大建筑,即印度教建筑和佛教建筑。结构分为:砖结构为主、砖石过渡时期、石结构为主,从而形成不同风格。
公元9世纪至15世纪——高棉,一个强大政权的首都;公元15世纪至19世纪——首都被抛弃、寺院荒芜,后被原始森林所淹没;公元1858年由法国探险家亨利·缪奥闯入荒林发现这一神奇古建筑群。其发现得益于一本《真腊风土记》(中国元朝外史周达观)
小吴哥,即通常讲的吴哥寺,ankgorwat。视觉位置容易引起一种视觉的错觉。小伙伴分享照片,被深深吸引和震撼,感慨在一千年前兴盛时是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建筑结构:印度教建筑最早是砖结构为主,砖石过渡期。而佛教是以石结构为主。最初的是古印度建筑风格的祭奠,萌芽期是荔枝山风格,成型期是神牛寺风格。逐步形成巴肯寺风格,比粒寺风格、女王宫、女王宫风格,南北仓风格,巴方寺风格,到以石结构为主的也是成熟期的吴哥风格。前后风格的过渡就达到顶峰时期八戎风格。
吴哥寺——高棉王国1430年灭亡,中央集权的衰落造成经济崩塌,随着中央政权的消失,泰人破坏性的入侵又给这一衰亡中的地区以致命的打击。原来由对王权和国家的崇拜所激发的艺术开始衰落,以耐久材料被重新使用,以此的建筑也注定无法超越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高峰。(护城河远方的那个)黎明用光与黑暗的交接,天空的醒来。
吴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其结构、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迹之一。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坛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吴哥建筑群中保留最完整的古迹之一。吴哥寺被围在水中央,人们进入必须通过一座桥,桥长1/4公里的石头垒起来的崎岖不平的桥,又叫“天界桥”,“虹”桥,被视作天地之界的彩虹,据说通过此桥便可进入天国。桥西两侧各蹲立着一头石雕巨狮及七头蛇水神,称为“那咖”。它给国家带来风调雨顺,桥上设有机关,起到调节护城河水量的堤坝作用。主殿前面是一个宽阔的庭院,实际上是一个可容纳千人的大广场,当年来自中国元朝的使者周达观所看到的盛大典礼就在此处举行。据资料记载,每当国王举行盛典时,就有30万盏油灯同时点燃,寺庙内明如白昼。广场中间,一条长约500米的中央大道笔直地通往主殿,中央大道高出广场地面1米多,全部由巨大的石板铺成,把大门和主殿连接成一个整体。中央大道两侧饰以七头蛇那神咖的石栏杆。图书馆前面的大道两侧,各有一个蓄水池,用于储存吴哥地下排水系统排出的雨水,供祭祀者在朝拜前洁身之用。这个寺庙也是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壁画也是此寺庙的一大亮点!
吴哥寺构成:由三层台阶构成,主殿位于三层台基之上。最低一层的浮雕回廊上有屋顶覆盖,避免了风吹雨淋,所以大部分浮雕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当我们都把古印度神话里的》《罗摩衍那》、《摩柯婆罗多》略略读过后,这近1公里的石头画能把你的脚步牢牢地牵扯住:可恶的十首罗刹罗波那、机警的猴神哈奴曼、公正地死神阎魔、搅拌乳海的天神和阿修罗以及英俊的黑天……每个东南西北廊都雕刻着精美绝伦的壁画。为什么会雕壁画?记录、表达。壁画被时间抹去色彩。吴哥建筑、壁画,是一种智慧的展现,将人置身于自然之中,置身于生物链之中的情境,以及内心中很深地敬畏——对自然、神和不可知的敬畏。最高的是吴哥寺的主殿和回廊。
巴肯寺——供奉主神为湿婆。湿婆与守护者毗湿奴的作用相反,他是毁灭者,掌握世界的轮回,他的舞蹈预示着灭亡也孕育着重生。现代印度都视其为最崇拜的诸神之一。印度教宇宙里,人们把林迦(男性生殖器)的造像当作湿婆形象来顶礼膜拜。神庙建在巴肯山顶一个高13米的正方形台基上,在建造者的创造力中融合了深刻的宇宙象征意义。神庙共分为7层,象征七重天国,最上面一层的中央高塔,代表世界的轴心,下面六层共108座塔,代表四个月相,每个月相有27天。4*27=108。其中一至五层,每层含有12座小塔,代表木心12年一个运行周期/黄道十二宫(12*5=60)从台基每一面的中兴位置看这座神庙,都只能看到其中的33座,33这个数字正好是须弥上的众神数目。石头上雕刻着精美仙女图案,是著名的apsara。巴肯寺是吴哥最高的地方,高70米,被称为须弥山,以为宇宙的中心,由于吴哥当地雨季水多,10世纪时耶苏跋摩一世由经常被水淹的罗洛斯将都迁至巴肯山。
巴戎寺——吴哥通王城,即大家所说的“大吴哥”的中心。在阇耶跋摩七世亲自参与下,吴哥城真正成了他自己的都城,并在城中心建起了高耸的庙山——巴戎寺。他成功地将这类纪念建筑所具有的复杂而完善的象征性推向了巅峰。巴戎寺位于吴哥王城的中央,庙宇的建筑结构甚为复杂,经过多次重修改建,整个建筑事实上是由两座造型不同的寺庙叠建在一起的。穿行于巴戎寺中,如迷宫式的大头林中。塔共计49座,这49座佛塔顶部分为四面,每面刻有一个巨大的佛像,共计196座之多,巴戎寺也称为“高棉的微笑”,象征着高棉王国最兴盛的时期。据说这微笑是心中的力量。有人说是佛陀的微笑,也有人说是阇耶跋摩七世的微笑。愿每个人心中都有微笑。
女王宫——是吴哥古迹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建筑以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富丽堂皇而著名称世,被誉为“吴哥古迹明珠”、“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它的美来自精致的雕刻,纵深百米的宙宇,每根石柱,每个门楣都非常精致的雕刻着,或神、或鬼、或兽或人,无一处遗漏。寺庙里的浮雕大多都是取材自印度著名史诗《摩柯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从出土碑文得知,女王宫实是“湿婆宫”,供奉的是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
吴哥历史悠久,它的建筑雕刻之精美,步向一座座华丽的门洞,迫不及待,从门洞前往里头看,还是被它的美震吓了。不时对曾经修缮的人们赞叹,他们如何在一堆堆坍塌的建筑中进行精美地衔接。此时想到,一个人如何也在迷乱的世界中寻找真实的自我。
通过看纪录片,以及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大小伙伴的介绍,我的感觉是高棉人太有智慧了。比方说苏耶跋摩二世主张修建的象征印度教的吴哥窟,提到吴哥窟建立在沼泽地之上,为了平衡地下水位达到稳固建筑的目的,四面修了护城河;以及里面的建筑每层都是由人工夯实地面,还有先从最高的建筑开始,还有800米浮雕艺术长廊等。感触最深的是说闍耶跋摩七世的微笑的解读,借用一个法国思想家的话:这个微笑传递的是比包容很深刻的意义,我们每个人要接纳其他生命的不同,就像接纳自己的家人一样,尊重其他不同于我们的生命的存在。强调一个尊重,尊重他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然后再去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
埃及在西方人的文化认识里属于邻居,比自己早生也比自己早死那种,所以埃及包括古巴比伦被看做一个古文明而不是分东方西方;隔着伊朗高原的文明才被认为是东方。因为西方要通过媒介——波斯帝国,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这些间接的才能接触,所以对东方总带有神秘感,另外吴哥窟是个印度教建筑,结果我发现里面的全是小乘佛教的僧侣,——再修正一下,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是分近东,中东,远东的,近东(东南欧,土耳其,埃及)和中东(两河平原,伊朗高原)是能直接接触的,一般不会投入远东(伊朗高原以东区域)这种完全对神秘领域的关注,所以在西方语境里不特别指出的话,东方指的是远东。(T)很好的点,我也来说说,东方和西方的提法最早要追述到马其顿与波斯的战争,以希腊和罗马文明为主轴核心来分方向,这也是后面西方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基础,有一段也把埃及说成是神秘的东方,后面耶路撒冷的突起,以及埃及文明被希腊文明的了解,就不再把埃及归为东方,后面东西方的说法在马克波罗以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进入一个真正的文化语境,这时东方的含意更多是神秘与未知,几乎特指中国和印度,后面分远东中东的说法更多是殖民后的地缘政治的提法!关于吴哥,@张亚红 分享的超棒,这也是为何我建议这次常青藤的分享放到深度群的原因,生活中的确需要诗意与远方!能由此分享去了解另一个文明是多么棒的事。这次分享虽然力度还不够,没有把印度教的精彩故事放进来以及宗教在一个文明中推动演进的神奇过程,但也做了一个基础性的接口!
这是我的一个宁静之所,没有神,只有高棉的微笑和人。是的,整个分享过程会觉得故事性和参与感不高,我觉得主要还是在群里对印度教故事的分享,考验的不仅是底盘知识的完整和对故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那些故事和我们自身生命序列的链接性有多少。就像@陈勇和 分享的,孔老师指着如来说“我是来看我哥们的,我经常和他一起聊天”。所以,分享的结尾崔瑄留的接口,对自我的探索,向内越深,向外才会越广。
视野、深度、网状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