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浙江一名男子为了测试越野车的性能,带着妻女开车过河,结果他驾驶的越野车沉入溪底,自己跑了出来,妻女却被湍急的溪水冲走。
新闻稿里面这样写到:“当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看到有个男的站在溪滩中央,失魂落魄的样子。”附近的村民回想起第一眼看到梁先生呆呆立在车顶上的样子,连连叹息,“真是太可怜了!”
被救上来后他带着哭腔跟救援人员说,“我老婆女儿都还在溪里呢,被冲走了。”
这人可怜吗?可怜!
可悲吗?可悲!
可恨吗?可恨!
但你知道他在这次遇险之前就已经遇过一次险了,车友帮他把车子拉了出来,可他不吸取教训,再次开车进入河中,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种人就只有可恨了!
他不但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还拿妻女的生命开玩笑,最后导致懊悔终生!
在我们恨他的时候,也应该想到,为什么有些人就喜欢作死?他们作死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答案是他们的信息接收出现了问题。
2
《易经》告诉我们: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说在深秋的时候,看到地面上的霜冻,就可以知道,寒冷的冬天,厚厚的坚冰就要来了。说的就是我们要根据事情的一些细节,预知和防范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个思想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就是要有风险意识、忧患意识,看到一些不好苗头,就要及时的认识它、分析它,找到这些苗头背后的缘由,从而做出应对。
如上面的男子,在开车下河之前,就应该想到这种危险的行为不能带上妻女一起,而且在第一次下河出现险情以后,就应该认识这是一个提醒,这时候的河水并不适合开车下去。
但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的信息接收模式是:太过自信+无风险意识——遇到风险——把原因归结于运气——继续自信+无风险意识——直到真正悲剧发生。
可以想象的是,只要这个模式还存在,他总有一天会发生悲剧,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前些年比较火的老大爷老大妈们的暴走一族,也是这样的一个信息接收模式:自己人多没有人敢撞——遇到小的危险——觉得是运气不好——继续暴走——直到发生重大事故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外界信息选择性的接受。
上面的男子以及暴走大妈的信息接受过程是:
开车下河有危险吗?有,可我技术这么好,不会有事的!
走在路上会不会被车撞?会,可我们这么多人,没有人敢撞的!
他们选择性的把接收到的信息屏蔽或者曲解为和自己观点一致。
在生活当中这种人也是比比皆是,如炒股的人,在被套牢之后,就会去各种论坛博客上面找与自己相符合的观点看,不断地加深自己的认识,有些人甚至会因为被套牢而爱上那只股票,谁敢说那只股票不行,他跟谁急!
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模式,就会丧失从身边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俗话说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我们觉得很作死的事情,在他们自己的逻辑中就会变得很正常。
这也是我们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喜欢做作死的事情的根本原因所在。不是他们智商低,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作死!
3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大脑对于信息的接收是有条件的。这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一旦信息接收超量,人的大脑也会患上“消化不良”,会使信息接收者出现头昏脑涨、心悸恍惚、胸闷气短、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等症状,这些由信息污染引起的症候群,被称之为“信息污染综合征”。
如果你不喜欢一种声音或者一个方面的意见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帮你屏蔽掉,就当是耳边风一样,这种情况很常见,也很隐蔽。但一旦这种机制成为常态我们就会自然不自然的忽略一些东西,而在我们忽略的东西当中就会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决定我们的成败。
要想摆脱这样困境,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凡事先从最坏的情况开始打算。就是在做事之前,先想想自己如果做失败了结果会什么样?自己会受到什么损失?如上面的男子先想到如果过河失败很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我估计他是绝对不会带妻女一起下河的。
还有我们平时很多人喜欢开车打电话、玩手机,如果每天出门前都想一想万一自己一边开车一边看手机导致车祸了会什么样?估计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开车玩手机了。
查理芒格的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我绝对不会去那里。
一开始就是想到事情的最坏结果,会让我们的大脑自动提起警惕,时刻提醒我们自己,什么不能做。
二是把精力集中要做的事情上来。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不认真,就会忽略很多的事情。同时,集中精力到当前的事情上面来,也可以减少大脑对其他无关信息的接收,让大脑保持更好的状态和灵敏度,从而更好的发现细节。
三是暂时性的放下自己的观点。我们总是会多多少少带着自己的观点、眼光来看问题,这样就很容易被自己本来的观点所误导,从而偏离实际,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这对于我们做事、判断是很不利的。放下观点看问题,不是放弃我们的观点,而是带着客观的心态去接受信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接收信息,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