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初我看完了这本购入多年一直不曾掀开的书,然后在豆瓣做了一句话评论:我不太认同她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长期把自己绷得太紧的生活态度,却实在羡慕她所拥有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族温情。
现在想来这句评论实在无甚逻辑可言,如今分解来看,前半句大概表达了我对于张纯如女士这样一位充满激情与才气的女子却英年早逝的惋惜,后半句则表达了我对于她拥有兼具文化素养、科学精神以及先进育儿理念的父母的歆羡,更感动于其家族跨越世纪、海峡仍书香隽永、余脉不绝的传承。然而以上所感却仍未触及看完此书之后我心中最强烈的感受——这位女士如何能够始终这样精力充沛、步履不停?
幼年时期,张纯如显得十分敏感,她的母亲发现,发生在她周围的事情对她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对其他普通孩子要大。有幸的是,她拥有一位同样敏感的母亲,她的情绪得到了温柔的对待。在纯如五岁时,她的母亲开始教她阅读,并引导她谈论自己看过的书,在她似乎想要讲故事的时候,引导她把故事写出来或者画下来。十岁时,纯如不仅爱看书,并且开始体会到写作带来的乐趣。她把自己写的故事和诗编成一本自制的书,然后自封为作者。“我们对阅读纯如作品的兴趣给了她某种成就感,进一步鼓励她往文学写作的路上发展。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未能意识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居然会如此影响深远。”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在书中这样写道。“写作是我最喜欢的消遣。它能提高我的英文,让我思考,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我从未将它视为工作。我总是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因为那是我真心喜爱去做的事。”当时年仅11岁的纯如已经对阅读和写作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整个小学时期,她已经练就超快的阅读速度,并且博览群书。与此同时,她也学习弹钢琴、变魔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喜欢刨根问底,作出许多发人深省的评论。也就是在纯如上五年级期间,她开始对寻根产生了兴趣。
中学时代,纯如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着自己青春期成长特有的烦恼,也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学科。她所在的学校课业负担很重,所有的学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好,学生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纯如对我们说,她非常感激我们对待竞争和获胜的态度。她说,她的一个朋友的妈妈曾对这个朋友说,如果你赢不了,干脆就不要参加。而我们只是要她尽力就好。最后,她的那个朋友索性不参加任何竞赛了。”正是因为父母的心态如此平和,纯如喜爱尝试喜欢接受挑战的本性并没有受到粗暴的干扰。课业之外、疯狂看书之余,纯如还参加合唱团、参加智商测试、参与校园杂志复刊、参加辩论赛、学习计算机并作为一名初级程序员加入校园计算机工程研究实验室、加入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机构,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强烈主动性,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鲜活生命,她在丰富自己生命体验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她父母的生活与视野。她的英语老师这样评价她:“她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彻底理解某件事情的好奇心。当她说话时,总是直视着你的眼睛。毫无疑问,她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她希望你也相信。”她在15岁时就开始写下自己短期或长期的人生目标,并从那时起就意识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
大学时期,纯如选择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但在大学二年级时,她开始思索自己到底真心喜欢什么,她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还是写作。与父母、传播学院的院长进行沟通后,又经过一学期的思考,纯如终于还是决定转到未来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的新闻系。她为父母能够如此开明,让她自由选择她喜欢的职业而感激。而她的父母虽然自身喜爱并从事科学行业,仍然选择了顺其自然,并相信只有读她真心喜欢并且愿意投入时间的学科,她才会有所成就。此后,她创办杂志和人文社团,成为所在大学官方报纸的重要撰稿人,开始将科学与写作结合起来;成功申请并参加了一个意义重大但却因为当时其还未正式转入新闻系而原本希望渺茫的暑期实习项目;通过说服编辑,让自己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校园通讯员;在写新闻之外,她还写起了乐评、影评和书评,甚至短篇小说。她是那么雄心勃勃,但也缺少耐心,甚至一度埋怨自己的父母乐于享有平静的生活,一点风险都不肯冒,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是身处芝加哥那样机会众多的大城市,虽然之后她对自己的父母道了歉。她就像蚕蜕皮一样,急于走向人生的另一阶段。她总是目标明确,努力工作以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她从不畏惧向命运发起挑战。
就算她的人生只进行到这里,她的那份激情和进取,也足够令我心中产生激荡,就好像于水面波纹处升起了一座女神像,抑或浩渺黑夜之中隐隐亮起了一座灯塔。之后的故事,是激情的,也充满着忧伤。整个世界看到了一颗文学新星在冉冉升起。“一个朋友问纯如,她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纯如告诉朋友说,她的野心是在文学世界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迹,成为一名世界知名作家。朋友批评纯如太过个人主义,她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想要成为明星或急于成名。纯如对我说,梦想得到奥林匹克或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对吗?推动自己实现所有潜能又有什么不对吗?”“纯如告诉我,她的目标远大,而绍进和我是唯一不会批评她‘自大成狂’或太过‘个人主义’的人。”“人们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么没有耐心,但当时间飞逝时,我怎么能不着急呢?不过,大多数人看起来都对此无动于衷。”
她是一个注定要成功的人,却并不是毫无缘由的。也许我们没有如她般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具有科学头脑的父母,然而现在我通过阅读认识了这样一位同时拥有求知、真诚、坚定灵魂的优秀女性,因而感到精神为之振奋,这就是阅读所能给我们的视野和力量。同时我也在思考,假若自己身边真出现这样一位真实的人物,我会如何面对呢?是靠近,还是敬而远之?我猜,过去的我可能会有些不太敢靠近如此耀眼的光彩,莫名显出自身的黯淡。但现有以及将来,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主动靠近这样的灵魂,因为只有靠近这样具有鲜活血液的生命,才能激发自身不断作出主动的生命选择。在人生即将迎来三十周岁的重要时刻,我将以此自期,主动、持续地深掘自身潜力,觉今是而昨非。
2017年7月里写下这篇文字,此时的我已经跨过了30周岁这条虚无的线,生活却还是照旧。大概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多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