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翻开一本书,习惯从中间读起。若是强迫自己从打开书的第一页看起,往往缺乏足够耐性坚持看下去;而翻开书中间任意一页,似乎就能带着压抑不住的好奇心,一头扎进书海,想看看海里到底有什么鱼鳖海怪!等顺利看完后半部分,再顺便补看前半本书,瞅瞅内容和我猜的是否一致,这就是我发明的独特的从书中间看起阅读法。
我发现不仅是读书,生活也是要从中间过起才有味道。孩提时的懵懂和年少时的上学时光,似乎都显得过于轻松;唯有三十而立之后、四十不惑到来之前这段人生,生活才渐渐露出真容,工作、生活、爱情、婚姻、心理、精神、信仰等各方面难题、挑战、痛苦、焦虑、欢乐、哀愁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小时候听父母话就是好孩子,上学时听老师话就是好学生,长大后该听谁的话呢?听书本的、听权威的、听领导的、听爱人的、听朋友的、还是听自己的?即使再听话谁也不会允诺给你幸福无忧的人生。
生活本身就是考验,活着本身就很难,而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似乎也都会自恋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尤其艰难。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其著作《禅的行囊》里讲述了一个朋友因失业而抛下妻女自杀的悲伤故事。他自问,“有爱为什么还不够?”这世界似乎远远比单纯的爱要复杂太多,一如人心一样深不可测。我们活在世上,就是活在人与人的关系里。读懂他人的心不容易,读懂我们自己的心尤其难。活到人生中间的年纪,似乎就像站在雾霭弥漫的山顶一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前路看不清,来路想不通。过去人生充满了太多有待破解的谜团,正是由于过去的因缘和合与缺乏意识觉知,才导致了现在的痛苦和迷茫(继而还可能继续迷茫下去);而未来的人生更是充满了各种未知和不确定,而人恰恰又是特别想要追求人生控制感和确定性的动物。面对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我们只能每天在“百感忧其心、万事劳其行”的困惑焦虑里挣扎。俗语云,三岁看老;我们想要竭力弄懂自己过去的人生,如此才可能拿到一把钥匙,一把打开或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甚至改变自己当下及未来人生的钥匙。
明年将是我的本命年,也是父亲的本命年,后年将迎来母亲的本命年。父母在二十多岁上有了我,在三十多岁上又添了弟弟妹妹,他们据说含辛茹苦把我和弟弟妹妹养大。这么些年面对似乎命与仇谋的生活,我在心里可能挺怨恨父母的,但这怨恨又有什么用,说到底还是一种逃避责任。自己的人生再苦再难只能靠自己负责、只能靠自己努力去看清、去提升、去改善、去开拓。乌云再厚背后就是阳光,风雨再大总会等来晴天。也许只要心里有爱、不放弃生活,只要坚持努力、坚持与人为善,活出心中美好,生活总会给人以希望和回报吧。
以《蓝》《白》《红》等影片闻名于世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一直在挣扎迷茫、又锲而不舍想要弄懂自己的人生,尽管眼前雾霭深重、层层迷障,但哪怕花去一生时间,活明白总是值得的。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