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热血沸腾!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如今,形容枯蒿一瘸一拐的江湖老客啊……
我那把扔进南海的菜刀呢?我那根打狗棍呢?……
这样的黄钟大吕浩荡雄文,会把今天沉溺在所谓骚雅清空飘逸轻灵靡靡之音中的国人吓破胆吧?会以为是虎啸龙吟吧?
嗷……
此刻,老泪肆意纵横矣……】
月色如水的夜晚,尤其夤夜时分,是卢沟桥最为安宁的时刻。尽管京西南的城市灯火迷离且杂乱,尽管被西五环、南五环和著名的长辛店火车干线层层包裹着,汽车、火车的噪声几乎能够把耳膜撕裂,但是,如果不去刻意纠缠这些恼人的现代文明副产品,如果心中尚存一点点一丝丝的恬淡,那么,总是能够看到,有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夜穹中或西山山巅,清凉而安宁。
卢沟桥以“卢沟晓月”闻名,这“卢沟夜月”也别有一番情调。冬季总是清冷的月光,如凉凉的雨丝一样洒落在冰冷的石桥上,洒落在此刻孤独落寞的旅人身上。一弯冷月或一轮银盘映照着虽已干涸但依然宽阔的永定河床,映照着静静的卢沟桥,映照着桥栏上数不清的、形态神情各异的小狮子——它们或一只沉默地远望群山,或几只在母亲或父亲脚下戏耍、打闹。凝视着、抚摸着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儿,眺望不远的西山,重峦叠嶂的轮廓依稀可见。闭上眼,静静品味这都市中难得的清幽;睁开眼时,恍惚已入世外佳境……
卢沟桥上的青石,可不是江南小巷中那种潮湿得生着青苔的小石片,铺设在这里的是巨大的石块,每块足有一两吨重。卢沟桥几经战火、地震、洪水,几番维修,原本的老石块大多不知去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方便行人,恢复桥梁的本质功用,桥面还一度被改成柏油路面。今天,为了旅游事业,卢沟桥管理者复原了当年的巨石铺地,还费时费力地把平整的石块凿出深深的凹凸坑洼,据说,此前卢沟桥上的石块正是这般沧桑。
无论经年旧物遗存,还是当代人的仿制品,石头的凝重总是不会作假的。在巨石铺就的甬道上行走,有一种踏实的厚重感。
享受着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的人们很难想象到,卢沟桥曾是繁华京城通往京南和京西的交通要塞。京城里的人们通过这座永定河上西南京畿之地唯一的石拱桥,南下越来越温婉的华北平原,西北至越来越肃杀的塞外漠北。
借助至今尚可看到的北京老照片可以发现,仅仅百余年前,卢沟桥地区依然是京畿要道,一个个拉骆驼的贫民,一匹匹自塞外草原远道跋涉而来的骆驼们,传达着当年此域的民生状况。拉骆驼的人们面色黝黑,总是穿着北方农民那种对襟蓝布棉衣,面无表情地或蹲或站在城门口;一匹匹高大的骆驼慢悠悠地踏过卢沟桥上的巨大石块,嘴里不停地咀嚼着白沫,安卧在阳光照耀着的灰色的宛平城门口,安卧在阳光照耀着的灰色的北京城门口。
想一想,北京这座虽处荒蛮边缘但扼守南北交通要道的古老城市,这片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的分界区域,该会承载着多么沉重的历史。这历史中,既有友善的沟通、融合的记载,也有冷森血腥的征战、杀伐的交恶。及至北京成为京城,永定河畔、卢沟桥上更加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了,因此,巨石块上的凹凸坑洼并不夸张。千百年来,帝王们的车辇,达官贵人的八抬大轿,商旅们的行囊,间或有文人墨客的长衫,在这座石拱桥上鱼贯出入,影绰闪现。当然,更多的,是百姓们平淡无奇的灰色布衣。这里,繁华与萧瑟同在,富贵与贫贱同在,悲号与嬉笑同在……
清季以来,卢沟桥以卢沟晓月闻名海内;大半个世纪前那个黑夜,永定河上美丽了千百年的清幽,被异域入侵者的枪炮声炸成碎片;如今,管理者们却又意图复制那被破碎了的风景,竭力让卢沟桥以“卢沟晓月”的面目招揽游客。
人们固然迷恋赏心悦目的风花雪月,但是,当枪炮声敲碎了宁静的夜,震撼众生灵魂的,让人们从心底永远抹不去的,便不再是柔媚绮丽,而是对生命和尊严的捍卫,对压迫和侵略的抗争!只有这样的一个人的不屈精神,只有这样的一个民族的不屈精神,才是最能激荡人心、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改变一切生命属性,比如信仰,比如人生观,甚至生存方式。和这些黄钟大吕、慷慨激昂的生命壮举、精神伟力相比较,低吟浅唱带来的,至多是一种和平中的愉悦,它们重塑不了人们的灵魂和精神。
在不少人的认识中,卢沟桥是一座屈辱的桥,一座带来灾难的桥;正是通过这座千年石拱桥,侵略者打进了我们的家门。从此,神州大地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火蹂躏中,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从辉煌跌向暗淡的脚步,由此被战火推搡着,以更加剧烈的速度走向灾难。
实质上,卢沟桥是一座抗争的桥,一座燃烧着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桥,一座至今回荡着勇敢迎战的呐喊声的桥。正是从这里开始,从这古老而坚实的卢沟桥上,从这怒涛汹涌的永定河畔,从这巍巍西山脚下,中华民族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翻开沉重的历史,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早在15世纪末期就开始了。19世纪以来,逐渐强大起来的日本,一次次地把贪婪成性的目光盯住中国。当历史的车轮轧向20世纪初期,凭借不平等条约驻屯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挟持着傀儡的晚清遗老遗少势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中国东北。
彼时代的中国政府,无论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却对侵略者的暴行一次次采取忍让迁就的所谓“绥靖政策”,甚至天真地指望所谓“国联”的调停委曲求全。然而,这些注定只能是软弱者的一厢情愿。
“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消极的对日政策,换来的不是日寇的满足,反而进一步助长了侵略气焰。1937年7月7日夜间,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借口一名士兵走失,蛮横地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严正拒绝。于是,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藉此全面发动。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这是日军侵华计划的一个精确步骤。
对于卢沟桥事变的起因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不过,当你听到如下一些论调时,不知该作何感想。一些人引经据典地说:政治学理论揭示,一些重大事件往往是由偶然事情引发的,甚至一场燥热就可以引发一场政治动乱、一场战争。如果当年的中国宛平守军稍稍克制一点,历史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个别人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卢沟桥事变是中共的阴谋,目的是借助外敌入侵趁机壮大自身,挑起事端的,则是中共北京市委派遣地下人员。
历史不由任何政治势力或苍白或强横地虚构,历史是由血性男儿的鲜血书写的!与此前不同的是,“卢沟桥事变”中的中国驻守军,被无能政府的绥靖政策压抑太久,于是,中华男儿的阳刚之气砰然迸发,他们不再畏缩与忍让,他们要挺身而出,做回男人,做回中华好男人儿!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在团长吉星文带领下,奋起还击!随后,日军扩大战事,在保卫京津的抗战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无数中华好男儿为国捐躯。
赵登禹墓就在宛平城东北角,尽管被密密匝匝的公路、铁路层层包裹着,但是,去在那里瞻仰,总能感觉到民族英雄的忠魂慷慨激烈。当今天一些国人屡屡失去民族记忆,并把民族精神骂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虚浮的民族自大的时候,看到赵登禹陵墓上的鲜花,看到那里横幅上悼念的誓词,每一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政治倾向的拜谒者内心都会涌起激动和欣慰。鲜花、留言、横幅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自发的供奉,他们用这种方式悼念民族英雄,为英灵追魂。无论走在哪条政治道路上,无论秉持何种宗教信仰,对于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英雄,人们永远都会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更是中华民族全面奋起抗战的开端!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此前一直采取绥靖政策的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不再退缩,不再忍让,不再完全期望国际力量的调停,把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勇敢地挑在了中华儿女自己肩上。“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从此,无数海内外中华优秀儿女,前赴后继,用血肉筑起了一座同仇敌忾、奋起御侮的新的长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政治信仰可以有别,宗教观念可以迥异,但面对异族侵略者,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皆肩负起守土抗战的民族责任,皆服从于抵御外侮的民族大义。正是在这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鼓舞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中国人终于将侵略者赶出国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卢沟桥,这不是一座记载着中华民族耻辱的桥。侵略者的铁蹄,在这千年坚贞不屈的古桥上,留不下它们肮脏的印迹,经过这里打进来的入侵者,必定会从这里被驱逐出去!
卢沟桥,一座英雄的桥,一座光荣的桥,一座永远不屈的桥,一座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