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喜滋滋的从一名IT售前转型成为自由职业者后,满心欢喜的以为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啦,然后来个元气早餐,撸铁,充电。接着泡一杯茶,窝在阳台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看书写稿。最后再来个摆拍:嗯,岁月静好!
事实上,我忙的居然连洗头的时间都快没有了!
以前给老板打工的时候,总觉得辛苦一天了,下班了就要好好放松一下,逛街,煲剧,不亦乐乎。自己给自己打工安排时间后,才发现时间好紧迫,除了健身、看书、写稿、公众号、备课、听课、讲课,还要带娃…不敢浪费一分一秒。
有时候我坐在窗前,埋头疾书,偶尔抬头看看窗外,光影斑驳,思绪纷飞,时间or金钱,到底哪个是资源,哪个又是消耗品?
怕是以前都弄反了。
挣钱还是挣时间
人们上班赚钱,辛辛苦苦的只要赚到钱或者拿到很高的薪水,就觉得自己赚了,所以下班会犒劳自己,比如逛街购物吃大餐,深夜还要煲个剧打个游戏玩升级。等到35+发现中年危机来了,开始焦虑了!
很多人或许忽略了,我们上班,看似赚了,其实出卖的是最宝贵的时间,而老板则是消费者!所以用户至上,我们的时间老板说了算,每天干什么,每周节点,每月汇报都要跟着老板的节奏来。(当自己成为自己时间的消费者后,才会发现时间如此之贵)
从刚毕业到30多,随着技能的提高,单位时间价值也越来越高,所以薪水也是水涨船高的。但是一旦过了一个时间点,老板就会发现35+的员工单位时间价值成本太高,投入产出比已经远远高于小年轻们,所以,被替换、被裁员、被拒收,被挤压成为中年职场面临的困境。
那么,对于工作,很多人无非就是在拿时间换钱,还以为赚了,但是谁又能说时间不是最贵的呢?时间可以换钱,钱可不一定能换时间。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在工作中累计自己的时间长度,提高单位时间的核心竞争力,尽量让自己的单位时间不贬值,而不是仅仅盯着那点工资。
找工作还是找合作伙伴
上面提到核心竞争力,这里又有话说了。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就是你能创造的价值,当你带着核心竞争力加入某个新的团队时,那势必是1+1>2的效果,即使这个团队不需要你,你也还是那个稳稳当当的“1”。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跳槽找工作的时候,名校毕业生以为自己的毕业证是核心竞争力;销售们认为自己带走了大量客户资源就是核心竞争力;售前们认为自己累计了多家公司的项目方案就是核心竞争力;程序员们则认为自己有几套来路不明的源代码就认为自己有核心竞争力…往往在面试的时候这些确实能成为加分项,老板们也愿意接受这样的人入职,有可利用的资源的啊。
但是过了几年,发现这些资源用光后,就进入了疲倦期,然后就互相看不上眼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离职换工作。归其原因,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有的那个“1”,其实都是上家平台的资源,或许根本就不是自己的。
所以,与其说是找工作,不如说是找合伙人。需要思考的是这份工作,真的能让自己变成那个“1”甚至大于“1”么?这也是拓宽时间价值的最佳方式。
深度扩充广度
如果说我们的有效价值时间最终是有限的,那么能不能从深度上扳回一局呢?
用深度换广度,那就需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深入,它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还要能够产生创新和延展。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也可以是某种兴趣特长,但是一定要精。
某位同事,已经多年不联系,最近偶然的机会,才得知其今年也转型了,成为一名瑜伽老师。提起瑜伽,这位同事感慨:瑜伽并不是只有我们看到的所谓的体式,你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你是在瑜伽;你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你是在瑜伽;你能够在纷纷绕绕的世界里给自己一个最真实的空间,你也是在瑜伽…
我想,即使这位同事活到60岁,也不怕失业了,因为她已经和她的瑜伽形神合一,看到她的人,都会被她感染,很容易的就想着跟她一起学瑜伽。
和瑜伽类似的,还有其他各个领域,包括IT、教育、美食、美妆等各行各业。而且不难发现,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人的个性被不断释放,自由职业大量兴起,兴趣正在成为谋生手段。老板们也慢慢发现招到真正优秀的人才越来越难,除非你愿意跟他合伙。
为什么呢?行业的细分,新型职业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刺激,使更多的人开始专注于自己擅长或喜欢的领域深挖细取,人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内容提供者,人人都变成了2C 的运营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句话或许不再成立。
除了职业,另外健身、看书、孩子教育等,也都是扩充时间价值的方式。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事情浪费时间,但是有了健康的身体、智慧的头脑以及良好的教育,将来可以帮你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比起无效加班一小时,还不如拿这一小时去健身看书、或者高质量的陪孩子要靠谱的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