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部分:身与心的修行;在修行的道路上;用心理解。
“如来”是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意思是说,“他已完成佛道,从真如而来,就是真如,如实、实相、空性,完全的悟道者”。真如(或者“空性”)乃是一个佛可以示观的基本凭借。真如就是禅心。
禅修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初学者的心)。那个质朴无知的第一探问(“我是谁”)有必要贯彻整个禅修的历程。初学者的心是空空如也的,不像老手的心那样饱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禅修之所以困难,不在于要盘腿而坐,也不在于要达到开悟。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难以保持心的清净,以及修行的清净。
起初的一段时间,你会保持得住初心,但修行两三年或更多年之后,你在修行上也许有所精进,但本心的无限意义却相当容易会失去。学禅者最需要谨记的就是不要坠入二元思考。我们的“本心”一切本自自足,你不应离失本自具足的心灵状态。自足的心不同于封闭的心,它是颗空的心,是颗准备好要去接受的心。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它就会随时准备好要去接受,对一切抱持敞开的态度。初学者的心充满各种的可能性,老手的心却没有多少可能性。如果你有太多分别心的思想,就会画地自限。如果你太苛求或贪婪,你的心就不会丰富和自足。
所以,最难的事就是保持各位的初心。对于禅,我们用不着有深入的了解。哪怕你读过很多禅方面的经典,你也必须用一颗清新的心去读当中的每一句话。你不应该说“我知道禅是什么”或者“我开悟了”。这也是所有艺术真正的秘密所在——永远当个新手。
第一部
我们每一个人都既独立而又依赖。
“遇佛杀佛。”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个在当下的佛,就应把他“杀掉”,如此你才能归复自己的佛性。
他感兴趣的不是某些形而上的存在的物质,而是自己的身与心——存在于当下的身与心。当他找到自己时,他也发现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这就是他的开悟。开悟不是某种舒服快乐的感觉或某种奇特的心灵状态。当你以正确的姿势打坐,你的心灵状态本身就是开悟。
所谓的“我”,只是我们在一呼和一吸之间开阖的两片活动门而已。
著名的洞山良价禅师说过:“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
尽管你想尽办法要把某些人置于你的管制之下,但那是不可能的。管理别人的最好的方法是故意让他们使坏,然后,广义地来说,他们就会受到你的管制。“上上策”是看着他们,但只是看着,不存在任何想控制 他们的心。
禅的本意是如物之所如去观物的本身,让一切自来自去。
杂念看似从心的外面进来的,但事实上,杂念只是你的心所产生的涟漪,只要你不为杂念所动,它们就会逐渐平伏下来。五分钟或顶多十分钟,你的心就会完全平静下来。
一旦你明白了你有清净自己和清净周遭的本具力量,你就能正确而行,能够从你周遭的一切学习,并对周遭的一切变得友善。
事实上,打坐有困难的人要比打坐容易的人,更容易兴起真正的求道之心。
不管你是上等马或下等马,不管你的坐姿良好或欠佳,这些都无关宏旨。任何人都可以坐禅,而这是面对问题的方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修行时不应该有得失心,不应该抱任何期许,哪怕你期许的是得到开悟也是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打坐时不应该有任何目的。
打坐时打坐,吃饭时吃饭。
马祖道一禅师:日面佛,月面佛。这就是不会有烦恼的人生。只要你持之以恒地修行,就一定能达到这个境界。
当你成为你自己,你就是在真切意义下给自己叩头,而你与万物为一。
在不动中寻静容易,在动中寻静难,但只有动中之静才是真正的静。
只有在没有计较心的情况下,你才是真正在做事。你坐禅,不是为了坐禅以外的目的而坐。
如果你持之以恒地坐禅,那你就会愈来愈得到一种力量——一种没有什么特别,但又有些特别的力量。你可以称之为“法性”、“佛性”或者“开悟”。
众生皆是佛性。
佛性只是人性的别名。
第二部
如果失去重复的精神,你的修行就不会有困难。
最清楚各位的人是各位自己,你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火候,你们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反过来说,要是你太兴奋,就会忘了什么样的火候才适合你,你将会失去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
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要有正确的努力。
不以追求结果为目的。
你的师父可以纠正你的修行。
不要以为你一定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开悟。不管你能否意识得到,在修行中,你都已经得到了真正的开悟。
“厌倦修行”本身就是一种鼓舞。当你不想修行时,那就是一个警告。这好比牙疼就表示你的牙齿有问题,当你牙齿疼时,就应该去找牙医,我们的方法也是一样。
不管在任何环境下,你都不能够忽视佛,因为你自己就是佛,只有这个佛能完全帮助你。
与一位师父相遇的那一刻,就是你应该离开他的一刻。你应该当个独立的人,而你之所以需要一位师父,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独立。如果你不执著于师父,他就会指出一条可以通向自己的道路。
研究佛法是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忘掉自己。
当我们忘掉自己,我们就会成为存在(亦即实相)的真实活动。了悟这个事实以后,这个世界将再也没有烦恼可言,而我们也可以毫无烦恼地尽情享受生命。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悟这个事实。
迷失自己,烦恼于焉生起
与烦恼合而为一
只管做,别问结果
闪电过后,夜空仍然只是夜空。
如实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
在空性中,不同语言也能沟通
只要坚定不移就可以了
忠于自己,打开自己
一个烦恼是不是真正的烦恼,取决于你的态度,取决于你了解的深浅。因为真理具有这种双重或吊诡的性质,所以你想了解真理,就必须保有一颗大乘的心。这样的心可以透过真切的坐禅而获得。
“万法源于空”一整条河流或一整颗心就是空。
第三部 用心理解
重要的不是要对佛教教法有深入了解,而是要对教法有坚强的信心,我们的修行是基于这种信心之上的。
“柔软心”就是一颗柔顺、自然的心。如果你在坐禅时感到喜乐,那才是真正的坐禅。不过即使你得勉强自己才会坐禅,但只要你在其中感到受益,那也是坐禅。
真空妙有。
找出自己的道路。
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一切。
专注意味着自由,所以你的努力应该不指向些什么,你应该专注于“无”。
用正念来坐禅。
没有必要费劲去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思考,你的思考不应该是偏向一边的。我们只应该用整个心来思维,不费力气地以万物本然面貌来看待它们。就只是去看,就只是准备好用整个心去看,这就是禅修。
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相信有某些东西是无色、无相,而又随时准备好要披上色和相的。这是不可动摇的真理,我们的活动、思想、修行都应该以这个本源的真理为基础。
当在虚妄中建立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