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第四卦 蒙 山水蒙 艮上坎下
卦象结构:艮上坎下
卦名:蒙,山水蒙
蒙,形声,从艸,冡(méng)声。本义:草名,菟丝草。另一解,蒙即将动物或人的眼睛罩住,使其失去视野。引申为无见识,无知,蒙昧,启蒙。[动词]欺骗,使无知,蒙混。
卦象自然属性看,艮上坎下,山下有水,困于千山万水之中,停止难行之义。
卦象文化属性看,上艮阻,下坎险,山下有险,有险而止,象征困于险阻之中。远看也有山水迷蒙,蒙昧难明之义。
山下出泉,泉水流出山,必也汇流入江河,喻开发自性,含发蒙,启蒙之义。
卦象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都符合“蒙”字本义。卦象取名为蒙卦。
《易经.序卦传》:“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着,蒙也,物之稚也。”
屯卦是生命的起源(屯者,物之始生也)。蒙卦就是生命初期的无知(物生必蒙)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意识认知,是启蒙教育的卦象。蒙有蒙昧和启蒙二层意思(蒙着,蒙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卦卦辞,蒙,亨、利贞。“元亨利贞”四德之缺了“元”。
生命初生,其意识必定是蒙昧无知的(物生必蒙),也就是少了元,组织企业来说就是少了核心创造力。
启蒙,就是启元。就是把核心创造力开发,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开发自性”,就是佛教的“明心见性”。需要自悟自觉。
启蒙教育,首要为“亨”(蒙,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
求学、求教不是谁求谁,谁强迫谁的问题(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里的我是启蒙老师的角度来说,不是先生来求学生给你启蒙,都是学生自己去求先生。
其次要心诚,“潜心向学”就是说求学、求教心要正,要诚心。就像卜筮占卜一样,初噬告诉你占卜指示(初噬告),还不相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停的卜问(再三渎),难免让人感觉亵渎,心不正不诚,就不会再告诉你答案了(渎则不告)。
正心诚意才能学有所成(利贞)。利贞,即贞利,正得利。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彖传作者从卦象结构来进一步解读蒙卦。
蒙,艮上坎下(山下有险,险而止),有蒙昧难行之义,也可看成是山下出泉,启智开蒙之义。
启智开蒙,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当然需要交流畅通(蒙亨),相处和谐,以礼相待,礼,适可、适宜也(以亨行时中也)。
教与学,不强求,老师和学生相互照应(志应也),互为成就。
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认字,还要教导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蒙以养正),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是伟大的功业(圣功也)。
中国古代的开蒙的书有“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启蒙认字的过程中包含学习了世界宇宙和人文伦理的价值观。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由屯卦入蒙卦的过程。也是人生观的体现。
“教之道,贵以专”,专,就是不要三心二意,要诚心,就是卦辞“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就是在纠正因后天习气而习染、蒙蔽的人性回归到本善的状态。
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人不能丢失基本的纯真善良的本性,话糙一点就是读书学习不能读到狗身上去了,得懂理、讲理。
儒家提出的“致良知”,就是克服习相远的本性,格物至本善的良知良能。
坤卦的“不习无不利”。 也是这个意思。
道家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特别推崇如婴儿般的顺性无心而为,不习的混沌状态。
《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就是宇宙世界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知过程。
现在的幼儿园,启蒙认字同时,也会教成语。学习成语不仅是认识了四个字的词语,也还学习了背后的历史典故,这是中国独有的语言文字形式,是西方拼音字母文所不具备的。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艮上坎下,山下出泉的自然现象。象征了启蒙启智,开发自性。
“文思泉涌”,中国文化中,“泉”有思想、智慧的象征。
蒙,代表蒙昧无知和启蒙启智的二层含义。
蒙卦,是讨论意识认知的问题,才如泉涌就是这卦象上来的吧。光有才智不行,古人更注重培养品德(育德),才智兼备还要能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果行)。果,果决,果敢,义无反顾。
古代对君子的要求就是要德、智行、全面发展(君子以果行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