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周末带小七参加创意艺术试听课。当堂课共5个孩子参加,3岁至8岁不等。
课堂上,家长坐在课室后面,老师和孩子围成半圆坐在课室前面。教学流程与早教中心的基本一致,先介绍当天主题、名家作品(莫奈《小桥》),然后通过阅读同类绘本及聊天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最后老师示范画画。
老师的授课不过不失,有趣的是孩子的反应。据老师介绍,他们分别8岁、7岁、5岁、4岁、3岁。小七最小。
在老师展示名家作品,提问“看到什么物体/颜色”时,慢热的小七总是慢半拍,只跟在哥哥姐姐后面答“绿色”、“有花、有草”。其他大孩子则答得清晰明了。唯4岁的小姑娘答了几次“我也不知道”。
在老师示范画画环节,5岁的小姑娘一直说“错了错了,老师画错了!”8岁的小姐姐和7岁的小哥哥则一唱一和,“好丑啊!”“就是,这花真丑!”老师笑答:“等下你们可以画得更漂亮呀!”最小的两个孩子专注看着没出声。
半小时后,每个孩子都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不出所料,小七的作品最不符合成人的审美。
她的天空大地都是泥状的褐色、花园只有寥寥几个红点、小桥贴得歪歪扭扭、两条小路跑到了桥顶。在分享环节,老师把画上下颠倒递给她,她也不懂纠正,老老实实拿着,与老师一问一答。
反观其他小朋友,天空湛蓝、草地青青、繁花似锦、两条小路一上一下分置在小桥两旁--与老师的示范高度相似。
他们的画都很好看,但我认为小七的小桥才是最好的。
这无疑夹杂着一位母亲的私心,同时我也确实不喜欢一板一眼、过分成熟的童画。虽说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技能,相比小七,7、8岁的孩子拥有更好的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但他们的画呈现出来的都是条条框框--从他们观看老师创作时的发言亦可窥一二。3岁的小七则完全处于放飞自我状态,她的画成人看不懂,需要倾听。
果然,事后与我分享,她说,天空飘着很多“快要下雨的云”(深褐色乌云);两条浮在桥面以上的是栏杆,但小朋友也可以在上面走,大人不可以;红色的点点是花,有很多蜜蜂、蜻蜓飞过来和它们玩……
如此这般,这幅画变得栩栩如生。如小王子想要的绵羊藏在四方盒子中一样,小七想要的小桥花园藏在泥状褐色里。
/ 02 /
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听”的。这句话出自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里面提到,9岁才是学习画画技巧的适合年龄。9岁以下的,最好让他们自主发展,自由翱翔想象的天空。
对孩子最好的培养,莫过于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毕竟那样的创作灵感是孩子特有的天赋,是不可逆转的特殊才能。
毕加索也曾说,“我14岁就能画的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一样画画。”
当然,这本书出版于二十几年前,对于9岁这个分水岭的界定,我抱有怀疑。在孩子习得方块字的同时,应该也具备了学习绘画技巧的能力。最终因人而异。如果一个5、6岁的孩子对绘画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及探索欲,何不满足之?
但在孩子没有充分准备释放天性之前,还是得反思大人有没有在揠苗助长。书中列出几项大忌:
1.教孩子形象
2.画形象给孩子看
3.指导孩子用色
4.让孩子涂色
“啪啪”,本人中了一半(前两项)。
曾经小七很喜欢涂鸦,也频频骄傲地向我展示她的“大作”,近来却近于无。
每次我撩她画画,她总是说“妈妈画”。我出于“好意”,向她示范了人、花、树、果等简笔画法,希望激发她的灵感,或者依样画葫芦,可她还是不画,反说“我不会”。我以为她懒惰。现在才知我对她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她的能力。
这份愿望大于事实的期盼,让她深感压力,备受打击。所以她干脆不画了,反正画不出妈妈要求的形状。
我自以为是在指导她,实则给她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我顶着阵阵发烧的老脸,继续往下看,书中提到孩子在各年龄阶段绘画技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1岁 手部运动的轨迹——点、线、涂鸦
2岁 眼睛追随手部运动——线条、扇形、半圆
3岁 有目的地绘画——画圆圈,并赋予之意义
4岁 凭印象画画——头足人像
……
去年,小七还兴致高涨地画圆圈。她小手一转,刷刷几笔,一个个线条流畅、清晰的圆圈便出现在纸上、黑板上。在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她在幼儿园依老师的要求,画出妈妈是这样的:
当时觉得她偷工减料,应付作业。现在看来却是淳朴可爱。孩子的画是“唯心”的,只呈现她脑海里最重要的东西。这幅画中,妈妈的脸几乎占满整张纸,透露着她真的好想妈妈呢。
还好。一切都还来得及。我擦掉家用黑板上的汉字、阿拉伯数字,再次邀请她一起画画。
我说,我们来画儿童公园吧!然后画下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在里面画了一个又一个圈,这是沙池,这是大滑梯,这是妈妈和seven,seven在滑滑梯……
她看得兴致盎然,我鼓励她也画。她马上画出很多圆圈,这是小火车,这是妈妈和seven在排队,我们一起坐火车……
可惜,线条失去了流畅,几乎每个圆圈都有停顿。作为一个知错能改、越挫越勇的妈妈,我没有气馁。第二天,我又厚着脸皮邀请她一起画圆圈。
终于有天我下班回家,她指着黑板对我说,“妈妈,这是车站。我在这边,妈妈在那边,我的公车往这边开,妈妈的公车往那边开……”
这是真实场景,我们每天都一起出门,分别坐反方向的公车去上学、上班。在她画里,她乘坐的公车可以往两个方向开,这正是她无数次表达的愿望:我想和妈妈一起去上班。
又有一天,她一边画一边说:这是一碟菜两碟菜,一碗饭两碗饭。噢,太阳看见了,它也想吃,我就请它吃,之后送它回家。太阳下山了。月亮出来了,它也想吃喔,我就请它吃,它吃饱了,说谢谢seven,我说不客气,它也回家啦,睡觉啦。然后太阳出来了……(又重复一遍)剧情丰富。
我定睛一看,乐了。满黑板的圆圈。(来不及拍照,被她擦了。)
能猜到上图是什么吗?
小七讲解:这是游乐场(大框),忽然下雨了(右下方的线条),门(左下角)锁了,很多小朋友(小圆圈)在里面玩玩具(也是圆圈)。
/ 03 /
试听课当天,在孩子独立创造的间隙,家长被集中在另一个课室。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张A4纸,要求利用五分钟给孩子准备一份礼物。
手工非我所长,唯有叠纸飞机。怎知其他家长竟手撕窗花、叠立体玫瑰、折青蛙……好吧,纸飞机有点弱。
好在小七不在意,乐呵呵收下,随手拆了,说:“妈妈快看,烟花!”
我顺势答:“是啊,妈妈叠的烟花,你喜欢吗?”
她毫不留情:“不,这是我拆的烟花!”
妈妈掩面。
这个小插曲,再次提醒我,拥有一技之长总会派上用场。同理,培养一个健康的爱好很有必要。不然,当情绪低落时,别人可以去唱歌跳舞弹琴击剑打球画画拉二胡,而你只会吃吃吃、买买买--那样一点也不酷。
这也是为何我积极鼓励小七去画画。当然,等她萌生了真正的爱好,我也会量力予以支持。
以上。
来自一位妈妈的反思。
育儿是一次次试错、纠错的过程。妈妈不能保证为孩子选择的道路都是正确的,但起码是一个成年人反复掂量的决定,于当下利大于弊。万一错了呢?别慌,咱们及时改过来。
孩子,谢谢你陪妈妈一起犯错。
好书分享
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从画画对孩子的重要性、如何欣赏及引导孩子画画、该不该送孩子去绘画培训班等方面展开讨论,推翻几项常见的揠苗助长错误行为,提出若干实用可行建议。初为父母者(并非作者所言“这是写给妈妈的书”)、对孩子绘画技能困惑者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