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葬花吟》,还是初中的时候。那会儿还没有读《红楼梦》,对87版也没有很深的执念。依稀记得当时电视上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孱弱的女子在垂泪葬花,配的背景音乐就是由王立平谱曲、陈力演唱的《葬花吟》。初听的时候不懂这首曲子背后的涵义,只是觉得非常震撼。等到后来,读完原著,再听这首《葬花吟》,不觉感慨不已。
不得不说王立平的音乐真的抓住了《红楼梦》的精髓,每一首曲子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在总体上,悲剧主题却一以贯之。《枉凝眉》、《红豆曲》同为宝黛的爱情悲剧,但前者凄婉,后者缠绵。而《葬花吟》,更像是借黛玉之口表达对大观园女儿们悲剧命运的无限感慨。“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开花谢,落叶归根。大观园的女儿们正如花朵一般青春鲜活,但终有陨落之时。这让人想起周邦彦的那句词:“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款款深情,娓娓道来。
在《红楼梦》的所有诗词中,《葬花吟》绝对是独具代表的一篇。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黛玉对贾府乃至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恐惧。她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这个时代的没落和腐朽,她身处其中,却又无能为力。她不满现实,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着这一切,但结局还是“一抔净土掩风流。”鲁迅曾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唯宝玉而已。”其实何止宝玉,黛玉也是感同身受。黛玉从小寄人篱下,这样的处境既造就了她,也摧毁了她。她热爱自由,又不得不忍受贾府众人的摆布。她沉默地对抗着这个她所赖以生存的贾府,结果只能是走向毁灭。
就87版红楼的歌曲来说,《葬花吟》的曲调绝对是最震撼的。整首曲子的基调由低徊到高潮。一开始是黛玉的喃喃细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这里采用的是合唱的形式,此处的感情还是比较平缓的,只是单纯地感叹花开花落,为它们的命运感到惋惜。紧接着开始内心的独白:“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何处寻。”这里开始表现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自己正如这花朵,无论多么鲜艳明媚,终于有凋谢的一天,花落归尘,人死又将归往何处呢?
此处是女声独唱。不得不说陈力的嗓音把这种哀婉的感情阐释得淋漓尽致。后面的感情就开始被调动起来了:“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由葬花到怜己,自己愿随落花去到天尽头。何谓天尽头?天尽头在何处?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个地方,这只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正因为其遥不可及,才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和命运的可悲之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句控诉可算得上是整首歌的主题。前一句“天尽头”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而后一个“天尽头”则是以陈述的口气来表达,前者像质问,后者则更像是一个无奈地回答,“何处有香丘?”大概是没有的吧。记得王立平曾经说《葬花吟》是他写得最用心的曲子,高潮部分的感觉更像是黛玉对上天的疑问和控诉,这就很有屈原《天问》的感觉了。因此他在此处加上了比较沉闷的鼓点,旨在警醒听众。而鼓点在此处也的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未若锦囊收艳土,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收渠沟。”如若能得有心人掩埋,保持最初的那份纯洁,也算是对得起人生一世,强于深陷泥淖。“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尔今葬花侬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也暗示了贾府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紧接着又是一个情感的爆发点,听众们原本已渐渐缓下去的心又被悬到半空,“情随事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粉佳人也会像落花一样渐渐地消散在这人世间,而人世间大概并不会有人注意到她们的逝去,正如这无人问津的落红一样。“花落人亡两不知?”最后一句将渐渐平静下的感情又推向了高潮。
整首曲子是以单唱加合唱的方式交错进行,私以为这样设计完美地表现出了整首曲子的感情,而且有一种抑扬顿挫之美感。合声部分所要表现的感情基本比较平静舒缓,就像浪花,而独唱部分就像是无数个小浪花汇聚在一起的浪潮。短暂的平缓总是为了高潮而准备着。一个人的感情也不可能一直处于低徊或高昂状态,中间总会有一个起伏明灭的变化,这样的起伏变化才能让感情更加饱满生动。而大观园里的繁华似锦也在这一声声凄厉地扣问中渐渐衰败下去。初春的落英缤纷,莺啼软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寒冬,白茫茫的大雪。
“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以前总是在想要什么样的歌曲才能配得上这样的评价,听完这首曲子,心里大抵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