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点《爱比克泰德论说集》。
因为最先知道了他的手册,然后查到这部书。译者在序里说,国内外人最开始都是从他的手册了解他的观点的,其实手册的真正作者并非爱比克泰德本人,而是他的一个学生帮他整理的。虽然没有失去精髓,但因为是概括和总结,而失去了本来的活泼。
看了论说集的其他部分,的确有这样的感觉。
爱比克泰德作为古希腊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是不可忽视的一支。他对有些事情的看法是非常实在和透彻的,这可能和他的身份和经历有关。比如他说:
当人家邀请人们参加宴会、向人们致意问候、咨询建议的时候,是不是人家会优先考虑别人而不是你呢?......假如你没有像别人那样守在人家的门口,怎么能够指望得到跟别人一样的回报呢?......假如你没有奉承人家、说人家的好话,你怎么能够指望得到跟别人一样的回报呢?......人家没有邀请你去参加宴会,因为你没有付出购买这一顿饭的价钱。这顿饭的价钱就是‘必要的’奉承和‘必要的’殷勤。
读到这里,我就想,唉,怎么能这么直白呢?让我们这些想白蹭吃喝的人脸往哪里放?但是也同时意识到,自己付出了才可能有得到,付出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得到却不取决于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也无需为此烦恼。
这是爱比克泰德手册的第一个核心内容。区分开哪些是受自己控制的,哪些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控制那些权限在自己手里的事情,放松乃至去除对那些权限不在自己手里的事情的关心。
此外,他还说:
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都一定要考虑一下,先会有什么事情,然后会有什么事情,然后再采取行动。否则的话,你就会一开始的时候心情开朗、非常乐观;......等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你就会退缩回去,这就太丢人了......你想做个运动员......假如你没有考虑这些东西,那么,你等着瞧吧,你锻炼的时候简直就会像个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喜欢什么,就会玩什么......你也一样,一会儿是个摔跤手,一会儿是个角斗士,一会儿是个哲学家,一会儿又是个修辞家.....你就像是一只猴子,看到什么模仿什么......这些东西是不能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你要么当个哲学家,要么做个门外汉。
还是这么的直白,可是的确有战略指导意义。像我做事情,便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爱好广泛,但是,爱比克泰德觉得,要么做 行家,要么做门外汉,不会有中间的路,把我们的借口都给赌上了。
手册的最后,他提到哲学的三个领域问题:
哲学最首要的领域就是哲学原则的实践,比如说“我们不应该撒谎”;其次就是证明,比方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撒谎呢?”;第三就是要确定和分析前面这两个方面,比方说,“为什么这就可以证明呢?”证明的逻辑结果又是什么?有什么矛盾?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为必要的、最值得我们停下来'进行细致研究‘的就是第一个领域。可是,我们实际上做的却恰恰相反。因为我们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第三个领域,而完全忽略了第一个领域。因此,我们虽然在撒谎,可是,我们却老是想着要去证明我们是不应该撒谎的。
我就觉着,他的这一比喻实在是巧妙。生活中很多事情,在执行上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影子。唉,为什么说话还是这么单刀直入的戳心窝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