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
《子路》篇共有30章,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思想。
本篇著名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从子路问政开始,一一道明。
【原文】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通译】
子路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教化老百姓,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学究】
为君为官,先问自己治理政事为何人?这是一个立场的问题,如果理政为民,则需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理政为己,则成阶级划分,矛盾叠出。最常见也是最要命的是,表面为民实际为己,这样问题是永远纠缠在一起,如结使,难以解脱。
这里子路问政主体为民,才有孔子的回答。百姓是社会总体,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获得社会认同,就容易教化,告诉普天下人都要勤劳致富。
子路继续追问孔子,那便是这样的教化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形成一股风气,那政务自然就水到聚成。
企业经营何尝不是如此,让员工劳有所得,勤有所获,并坚持为之努力,结果企业就会不断壮大,进入良性循坏。
【原文】(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通译】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学究】
治理政事,找到合适的人是关键。如果在具体执行政事过程,没有德才皆备的人才,那要执行为民致富的理想就无法实现。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是核心中的核心。很多企业的创始人的确有情怀,所选择的项目也有前瞻性,切入的时机也恰到好处,可在用人方面就出现很大的问题。一个好汉三个帮才能成气候,否则所配置的人选不但不能很好完成任务,反而成为企业最大的问题。
伯乐常有,千里马不常有;师父易教,传人难求;这都牵涉到人才的发现、选拔、录用、培养和授权。企业中往往有孺子牛、菜鸟、油条和人才,如何鉴别,如何量才录用,如何因才使教就是企业最核心的人才战略。一个卓越的人力资源必定懂得招聘、培训、岗位匹配和教练能力。
仲弓提出问题就在这里。
【原文】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通译】
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等待我去治理国家,我应该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是这样的呀?您也太迂腐了吧。如何正其名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学究】
有理解为子路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这里读者还是觉得子路问孔子自己如何理政为妥,
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蒯辄请子路参政。才有了子路和孔子的这段对话。
这里其实讲到的是如何授权的问题。作为一个参与治理国家政务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位置是难以施展才华的。君主用人必疑,疑人也用,就看参政者获得什么样的权力,也就是人事责权利的关系。
真正的用人高手一定三赏其下,也一定维护他所处位置的权力。曾经周亚夫挡驾于军营之外,就告诉任何人在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身份认知,否则无法行驶权力,也就无法为民做事。君臣彼此心照不宣,那就是名正言顺的典范。
【结语】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