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自小所受教育源自于普鲁士教育模式,初衷并不是为了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批量生产标准化、易管理的国民。于是同一根源的知识被分割为一个个学科,老师再将知识点进行分割教学,而我们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会知识点。
在这种教育模式的熏陶下,我们习惯了将事物进行分解,按照最细的颗粒来学习处理,很容易忽视了整体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但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反而,所有事务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大到整个生态系统,小到我们倒一杯水的动作,都包含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用系统的思维去分析、处理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尽相同,而支撑我们去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源泉,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我们如何去思考,是决定人类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核心。从根源上讲,思维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发散思维:
指的是大脑天马行空,发散思考的一种思维模式,常见的比如我们的聊天话题常从今天天气怎样莫名就延伸到今天哪个明星又出轨了。也是我们日常发呆时最常有的一种思维状态。
水平思维:
从多个方面看待同一个事物的思维模式,最近的较火的网综《奇葩说》其实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维方式,任何一个话题都存在正反两面的解读方式,而每一个面都可以延生出很多点,我们可以用“换位思考”、“逆向思维”等词语来简单概括这一类思维方式的特点。
结构化思维
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类似于漩涡,将四周零散的碎片聚焦为一个集中的点的思维方式,福尔摩斯与柯南神乎其技的推理能力,背后依靠的就是强大的结构化思维。
系统思维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局观,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有一句古诗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一叶落知天下秋:从枫叶开始泛红这一细微的变化而推演到整个自然界季节的变迁。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其实是不自觉的使用多种思维模式同时进行思考的,这四种思维模式也并没有严格的高下之分,在不同的场景下各自都会起到很奇妙的作用。今天之所以把“系统思维”这个话题单独拎出来讨论,主要是由于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认为系统思维是可以极大地改善我们分析和解决事情的有效方式,而身边朋友对于这一思维模式的茫然和错愕也让我深感有必要将自己所思所感发文阐述一番。
系统思维概述
首先厘清什么是系统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系统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安卓、i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系统思考》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比如一个树上的树叶、树干、果实、花朵等,他们彼此连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树”这个系统,与系统相对的概念是“堆”,如同墙角堆积的柴禾一样,它也由很多实体组成,但由于没有连接,所以彼此间也不会产生交集与影响。因此,系统思考实际上就是对系统构成组件之间的连接的研究。
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个系统,进而能够预测它的行为,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系统各部分割裂开来研究,很可能会破坏系统内部的连接,从而破坏系统本身。我们从小所受的训练会帮助我们快速的把一个系统分解成几个模块,研究这些模块,最终以对这些块的知识为基础来理解整个系统——这是很自然地采用的简化方式。但这种来源于直觉的思考通常都会破坏我们对于整个系统的理解,因为各模块间的连接被破坏了,正如俗话所说的“把一只大象分成两半并不会变成两只小象”。
案例分析:用杯子倒水如何构成一个系统?
用杯子接水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个操作:开水龙头,接水,关水龙头。你可能会说:”那太简单了,那不是系统。“但是,这个例子恰好可以说明系统的完整概念,如下图所示:实际水位和目标水位的差距影响了我拧动水龙头的位置,差距大我就开的大些,差距小我就关的小些,而水龙头的位置影响到了水流量,水流量决定了杯子中的实际水位,而实际水位又反过来影响了水位差距的大小。
从倒水这个动作的系统流程图,实际推导出关于系统思维的几个概念:
- 差异:差异就是我们的目标值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在本例中,我们心中预期水位和实际水位构成水位差,也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杆,控制着水龙头大开关大小。而在实际系统中,可能同时存在多个控制杆,综合决定系统的运转方式。
-
反馈回路:代表因果链的回路最终连接到自己身上,整个回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每项事物都最终和其他事物产生联系,这样的回路就称为反馈回路。
- 增强回路:指的是在一个系统中目标值加速成长或者衰减的状态,关键元素随着系统的每次旋转而不断得到加强,这种情况被称为正反馈,与此相应的系统循环图就被称为正反馈回路或增强回路。举个理想化的例子,如果我是一个商人,我手里的钱越多,我就能开更大的店铺,获取巨额利润,而更多的钱,又能支撑我进行更大的投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富人愈富”、“强者愈强”的现象。
- 调节回路:在倒水的这个例子中,最后这个水位会稳定在一个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设定的目标水位。这个系统循环总在寻求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这种形式的反馈被称为负反馈回路,也叫做调节回路。实际上调节回路也非常常见,给杯子里加满咖啡;使用空调装置来将室温控制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使你的体重能符合预期等,这些都是生活中调节回路的例子。
- 延迟:延迟就是在行动和结果之间的间断和空隙。在倒水的这个案例中,从我们看到水位的上涨,大脑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然后调节水龙头的幅度,再去影响实际的水位。每一步的操作与生效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前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我们之前所作出的判断。
这三个元素有机结合成了“倒水”这个系统,我们都有过倒水时一不留神杯子就溢出的情况,就是系统思维当中反馈延迟,导致系统崩溃的概念了。而把倒水这一系统的复杂程度再放大一万倍,差不多就可以比拟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的复杂程度了。
系统思考的实际案例分析
学习:拖延症是如何蚕食我们的时间的?
大家应该有过这样一种感受,作业(或工作)的截止时间逐渐临近了,我们开始担心作业写不完怎么办?是不是该开始制定一个复习计划了?在纠结了许久之后,我们打开了手机继续刷微博……
今天我们从系统思考的角度一起来看下拖延症是如何蚕食我们学习时间的?
我们的心理压力是由时间差距和成果差距功能决定的,成果差距越大(红色代表正向联系,即输入越大,输出越大),时间差距越小(绿色代表反向联系,输入越大,输出越小)时,我们的心理压力越大,和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促使我们更加努力的投入工作(正向联系),而实际产生的工作成果,会帮助我们缩小差距,最终减轻我们的心理落差。那么,大家觉得刷微博会影响其中的哪个环节呢?
在心理压力这个节点上,玩手机会施加作用,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转方式,于是系统流程图就成了下面的样子,刷微博或者其它娱乐方式就成了减压最便捷的方式,由于拖延本身导致的心理压力就被玩手机这种解决方式给抵消了,从系统流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通过刷微博减压是一步到位的操作,和正常投入工作的路径相比,便捷的多也直观的多。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时间差距和成果差距变大—>心理压力变大—>玩手机—>心理压力变小。这个循环并不能顺利的运转到投入工作的环节当中去,直到deadline拖无可拖,变成所谓的”死亡线“时,通过玩手机再也不能抵消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于是我们会紧急即进入到”投入工作“的环节,一般都会伴随这几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或者老师领导的一顿狠批,想必大家都感触颇深了。
社群:系统思考如何影响一个自发型社群
每个人都加了很多个微信群,接下来我们来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自运营微信群的成长模式。TD群(群代号)是一个由群友共同运营,互相分享学习的微信群,我们在这里分享知识,也交流情感,本例纯以群分享这一活动为例,进行系统分析~
仍旧是一个很简单的图,(注意,我们开始引入更多的循环了),在前面的基础上,相信大家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这个系统运转的逻辑,一次大家愿意深度参与进去的分享,会提升大家对整个TD群的认同感,从而拉更多的朋友进群参与,成员数量一多,一方面大家整体参与讨论分享的欲望会更强烈,从而正向提升我们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一些广告或者灌水的行为也会开始出现,去降低我们的好感度。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改善某一个因素,去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转逻辑。(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这么想的)
结语:至此,笔者把自己所理解的“系统思考”概念和一些粗糙的事例分析基本阐述完毕了,系统动力学 是一个很完整很复杂的学科,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仍有许多未尽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推荐书籍: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系统思考》——丹尼斯·舍伍德
《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