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来访者觉着自己是宾至如归还是所震慑完全取决于入口的设计。景观美化和拓宽的人行道也能自然而然的帮助人们自然而然的走向入口处,缓解找寻路径的压力。从侧面和正面都能看到入口尤其重要,在入口的门上设计悬挂的或人字屋顶是实现它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屋顶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也能成为学生集合或安全等候交通工具的地方。
2. 若几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座教学楼学习,入口处按年龄划分很重要。紧挨着主要入口处的户外区域可以展示学校的骄人业绩和学生的成就。
3. 每所学校都引用一个或多个标志性的元素来展示自己的个性仍然很重要。学生很重视这些标志性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让学校显得特别和与众不同。这些元素经常成为为之骄傲和主人翁意识的源泉。这两者是构建积极校园氛围的关键构成。
4. 学校门口安全。智能卡和视频监控系统本身就暗示着对学生的不信任,与宾至如归的精神截然相反。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主要从照明和视线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5.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体系要求不一样的建筑设计。通过消除现有教室和过道之间僵硬的隔断,把过道的大部分空间用于教学,以更灵活的方式改装教室。假如过道变成一个可以用来教学的空间,情形将会怎样?这个改变不仅让学校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陷阱,而且神奇的是几乎可以给整所学校添加近20%到30%的更有用的空间。
6. 关于学习的四个远古的比喻:篝火、水源、洞穴和生命。
7. 教育这个领域正在稳步迈向一个鼓励教师合作的模型。确实有证据表明让教师整体获得提升的改革比关注提升教师个体能力的改革更有效。
8. 由于老师们独自工作,在繁忙的学校生活中会少很多好想法。再想一想如果老师们在各自的办公室里,那么将会失去分享策略的机会。么有必要把所有的的老师的办公桌放在一起。事实上,集合所有老师可能与合作相违背,因为人太多反而影响积极性的释放。有效的组群合作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9. 图书馆的核心不是储藏书。图书馆是人与思想联结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思想在哪里?人在哪里?
10. 校园四处应该有很多阅读的地方,而不是全校仅有一个纸质版藏书不断减少、空间越来越少有人使用的图书馆。这些阅读的地方应该有舒适的坐席,比如懒人沙发,应该沐浴在自然光之下,或者通过阅读台灯增加人造光。
11. 在户外玩耍的孩子生病、感到压力或变得极具挑衅性的几率较少,他们更能适应生活中意料之外的转变。
读后感悟:
1. 根据书中所论述的,我特地去观察了我校的大门口设计,似乎确实不太开阔,也没有提供给来访人员在门口休息坐下的地方,也没有设计出让家长躲避雨水和烈阳的空间。每次家长接孩子的时候都是聚集在门口计周边,下雨天就只能打着伞。但是这种硬件上的改变似乎很难了,所以在建学校之初,学校大门的功能设计真的是特别重要。当然,有一点我觉着是可以操作的,就是在学校门口及周边,也就是人流量特别大的地方,可以开设出橱窗,作为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栏,以及学校各项活动通知栏。
2. 关于学校独特的标志性元素,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顶层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学校文化特质的外显。之前也问过孩子们喜欢学校哪部分空间。回答多为学校的彩虹桥、时光塔、艺体馆、图书馆等,也就是说这些空间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特别的,我想这就是书中指出的让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地方所在吧。但是这些空间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似乎还不是特别明晰,所以也需要好好思考并梳理。
3. 书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楼楼道空间,将其设计成为学习交流空间。这个在我们的学校似乎很难实现,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安全原因。要求摆放在楼道上的任何东西都必须移除,甚至包括一些绿植。似乎安全因素压倒一切,所以如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楼道空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不是一刀切的不允许摆放任何物品。
4. 关于教师交流空间,我觉着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正式的交流,还是非正式的闲聊。就我校而言,没有集体的教室办公室,老师们的办公室就在教室里,主要是考虑到更多的陪伴孩子,但是这样的设计阻隔了老师们的交流,因此开放出一个供教师们交流的空间是我校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5. 图书馆不是图书储藏室,而是思想交流的场所。学校需要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师生乐于走进特定的空间进行阅读。当然,阅读的场所也不应该局限在特定的空间之内,应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图书随手可得,让师生随处可读!
6. 学习从来不只是在户内教室之内,户外的学习也同样重要。并且更多的户外运动和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更近的接触大自然,向自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