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是一个标本人物。
他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他以书生出生,一个文职官员,创办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
可有意思的是,他自己带兵打仗时,常常不顺利,他手下的将领却个个骁勇善战,集结了一批世所罕见的人才群体,成功了“运用”了别人成就了一己大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对曾国藩十分感兴趣,更多的是,看准他的人生智慧。
这对我们今天,我们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怎么样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好。非常有启发。
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流芳百世,但是他的先天条件却并不好。
他出身于农家,没有官宦背景,在读书学习上也天资愚钝。但在这样的基础上,曾国藩却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立功”之境:仕途坦荡,十年升迁七次,位及一品大学士,出将入相;
“立德”追求上曾国藩付出了三十余年的努力:学做圣人,追求自我完善,后来炼成了第一流的自我管理能力,数十年如一日,做事效率极高。通过道德磨炼,消除了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变成了一个非常宽厚的、非常有感召力的人,被众人拥戴为领袖;
“立言”上他的家书成为最经典的国学读物,提出了很多治家、做人的高明的见解。
曾国藩崇尚笨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关于曾国藩的智慧中,尚拙是最有代表性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最他最大的特点。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一个天资并不独特的人,最后却将自己的愚钝变为来自己最大的优势。
我们当今人的做事原则往往崇尚效率,希望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来完成我们希望达成的目的。
当然,这种思路无可厚非,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确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工具提高我们的效率。
但是,我们却经常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走了歪路。我们过多的透支了我们心中的小聪明。
凡事都有两面性,年少时,因为笨拙,曾国藩不走捷径,遇事只能硬钻死角,同时也不留死角。
而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虽然当下的事情,可能同样能解决,绕过了那些困难的局面。
但是却失去了和困难对抗的经历,一旦碰到小聪明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很容易被击垮。
曾国藩的尚拙不仅仅给他在修身上打好了良好的基础,还给他未来在识人用人上提供了极大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做成那么大的事业,除了尚拙,最大的本事就是识人用人。
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举天下之才,以成天下之事。
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德,一个是才。
性格,习惯,观念是都属于德的范畴,曾国藩将德摆在用人识人的标准的第一位,而将“才”放在第二位。
因此,要以德识人。
我们很多人,有一个固定的印象,那就是德是指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这个当然很对,但是却不全面。
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德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它其实在很多时候指的一个人的性格、习惯、观念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平时对自己、或是对他人在“德”上的衡量是片面的,以至于,我们没有很好的要求自己,没有很好的去看待他人。
用人识人,才也十分重要,当然,我们同样会对“才”有所误解。
其实,我们经常评价一个人,会说他有才无德,会认为品行不端的人,才越大,越起负面效果。
当然,这也是在词汇上的片面理解。
关于“才”,唐浩明老师将其细分为了三块,才、学、识。
分别对应为办事能力、学历资历、思考见解。
有才无德中的才往往只是前两者,也就是过往的知识经验积累以及这些知识经验积累所带来的工作能力。
曾国藩,对于才的理解是包括这个人对事情的思考和见解。这也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范畴的内容定义在了才中。
更准确的来说,曾国藩眼里的才是才识。
“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从曾国藩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来,他对于才、学、识重要性的排序,这和我们现在社会上比较普遍的领导者,对于人才的看重侧面是有不同的。
我们通常更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资历,当然,对于这种普遍的状况也很符合规律。
因为才能和学历这些东西更容易看到,节省我们识人的短期成本。另外,也很快就容易在工作中见到成效。
如果,我们对岗位的要求并不高,其实这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如果是要把这个人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上,我们要把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时,我们就必须选择曾国藩的识人用人标准。
把识看得更重要。
有才无学者,才无拘束,才无支撑,人易走向偏差,走向枯竭。
我们说周瑜,经常会说“江郎才尽”,实际上,就是周瑜这个人,更多的时候是用的一些小聪明,他的学问的根基不够。
如果一个人,满肚子学问,遇到事情却没有了自己的主见,或者他没办法将学问用到实战中。
那么这些学问也就没有用了,甚至还会使事情出现负面的走向,马谡就是这样的例子。
而有才有学,却无识,也就是对事情的发展没有思考,没有创造性的见解,那么,这样的人是一定成不了大事的。
人类最可贵的才智,在于创新,而创新就是建筑在识的基础之上的,曾国藩看重识,认为事业的成就,关键在于识。
曾国藩在用人识人的智慧上,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而曾国藩身上很多的远见卓识其实也是来源于他人,而这又反过来说明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的本事。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打进被禁,面对是否勤王的两难,李鸿章为曾国藩解决了当下的困难。
对于洋务运动的发起,其实也并不是曾国藩最先提出来的,而是一个叫容闳的人在背后出谋划策。
我们看曾国藩,一方面是要去学习他在识人用人上的智慧,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这个“人”,不仅仅只是他人。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这种用人识人的本事实际上还要求我们自己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去努力。
对于我们近代企业家而言,曾国藩的思想同样能够帮助我们管理企业。
其实,湘军是中国近代最成功的“民营公司”。
作为企业家,我们可以从曾国藩身上得到启发。
他白手起家,没有钱,没有人,又没有物。
他遇到的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同样也会遇到,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当你做的事情越大,你遇到的困难就越多,最后的成功就一定是那些,属于那些屡败屡战,坚韧顽强的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