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美好的生活终会来到,希望人生的境遇一帆风顺。我们相信宗教的虚无,相信科学的推理,相信那一切未知的神秘力量都会给我们指引,我们的心灵为了目标实现做出了持续、勇敢的前进。我们把一切的所知所想都转化为意识或潜意识来影响人生,这就是人生态度。是我们一直在做,也一直在准备做的事情。
出生伊始,所有的动物都是在游戏中长大,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生存技能。在人类的成长中,游戏的发展伴之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加深。对于孩子来说,游戏等于是对成人社会的模仿操作,是适应环境的尝试,紧跟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从打闹,玩泥到今日的电子竞技、逻辑推理!游戏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升。但其对社会感、优越感的培养,对人生兴趣培育的三大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游戏可以进行引导但不可干扰。这是他们人生准备的基石,只能夯实不可毁坏。
人通过感官探索世界,当一个人集中精力的对象背离他的行为模式时,注意力的涣散是必然的。对于孩子来说,引导而非干预的教育目地就在于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模式和务必要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沟通,逐渐让这种链接成为根植于脑海中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消除了抗拒,精力自然集中。这是基础之一。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刺激他集中精力进行探索的契机,这就是兴趣。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对某件事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会自然的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兴趣是种更深层级的精神领域。体现在对世界浓厚的感知,这是一种天赋,也可以说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有的孩子举一反一,有的孩子举一反三,两者对于固定领域的探索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现有兴趣没有被取代至少,我们都希望孩子探索的深度不断加强。没有哪样探索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方位探索的过程已经体现了它的意义所在,活力、毅力这些看起来空洞的词语远比学习好、会赚钱这些表象化的评价更能体现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家长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孩子从更大的格局上去理解世界,理解的越深,兴趣也就更浓郁。广度和深度越大,孩子选择错误兴趣目标的机会也就越少。比如同样的专心、同样的刻苦,但学习的效果可能相差很大,很多家长给出的理由是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聪明!这不是理由,是一种认知缺失的借口,孩子看待事物时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培养缺失造就了这种情况。一流高手和绝顶高手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人可以有意识的进行社会活动,这是表象,真正的目地隐藏在无意识领域,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保护,反对有可能破坏固有模式的一切外部灌输,本质就是对自己无意识领域的真实目地进行隐藏。只不过大部分人自己并不了解这一点,当然,如果了解,无意识岂不是变成了有意识?一个人对本身无意识领域活动了解的越多,认识自己的程度越深,越不会迷茫和冲动,对人生的规划就更清晰更有调理,遇事时更容易随机应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无意识的行为习惯来分析其意识和无意识表象的偏差。偏差的程度代表一个人掌控自身的能力,越小越好,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菜根谭中有句话:“君子之心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道理也就是说君子要能达到绝对了解无意识领域的程度。
所以,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偏颇的把事物分为有用、无用,或者好的坏的。从多角度了解问题才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