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是三妹刚出生时的一段往事,每每听母亲谈起都会感触颇深。
八十年代中,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大力推行的时候。可我的父母为了要个带把的,竟偷偷一口气连生了三个,正如那句家乡老话说的:越是盼啥越是不来啥,一下子生了仨女娃,这可愁坏了父亲。
所以三妹一降生,父亲就和爷爷、奶奶商量,打算把她送养了。亲戚朋友问了一圈,最终二叔要的劲头最大,因为他家就生了一个男孩,没有闺女。
三妹出生在十一月份,那是个寒冷的冬天,低矮、密不透风的黄土房子里有些闷热,地中央的铸铁炉子里,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爷爷、奶奶、父亲,好久没有这么正式地坐到炕上了,且每个人都心事重重的,显得空气更加沉闷。爷爷的烟袋,抽了一袋又一袋,吧嗒、吧嗒…
正在坐月子的母亲,头上围着一个碎花头巾,坐在炕里,刚喂饱了三妹,此刻手里正不停的摇着摇车子(在东北婴儿专用的摇篮),三妹红扑扑的小脸蛋和香甜的睡姿让母亲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幸福的笑容。
"叔(过去东北对父亲的一种称呼)我们商量了,要不还是把三儿送人吧!"沉默良久之后,父亲最终打破了沉默。
母亲摇车的手突然慢了下来,顺势把脸扭了过去。
"这没有小子咋也不行,送了这个,再生一胎,没准就生到了!"奶奶在一旁补充着。
此刻,母亲含在眼里的泪水顺着两颊流了下来,她颤声问道:"要是再生不到呢?"
"送走一个,再生不到,压力也会小一点。"父亲在一旁闷声说道。"“老二儿过几天就回来抱,说好的。
父亲的语气听起来有些不容辩驳,怯懦的母亲刚刚鼓起的一点勇气又突然弱了下去,只是再次把头转过去抹眼泪。
一旁的爷爷始终一言不发,旱烟袋却抽了一锅又一锅。
这时,母亲小声啜泣了起来,让屋子里的宁静又多了几分深不见底,三妹依然睡得很香甜。几个大人却都垂头丧气,愁眉不展。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二叔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手里抱着个漂亮的小花被,这让母亲再度红了眼。
二叔和父亲寒暄了几句,便迫不及待地凑到了摇车旁。
此刻的三妹正醒着,小眼神叽里咕噜地打量着眼前这个陌生人,小嘴砸吧着,红红的脸蛋分外惹人怜爱,二叔一边呵呵地笑着,一边咿咿呀呀地逗弄着她……
听到动静,爷爷、奶奶从外面掀了门帘进来。
"二儿回来了!今天天还行,不算冷,这要是…"奶奶话说了一半,咽了回去。
接着,便是大家你来我往地随便说了几句家常。
爷爷依然是一言不发,自顾自地抽着他的大烟袋。
过了一会儿,二叔开始切入正题。"你们看,我这也赶时间,要是你们都同意,我就把三儿抱走了。"
可话音刚落,母亲由眼圈打转彻底变成泪如雨下,抽噎的声音在寂静的屋子里显得特别突兀。
三妹看着母亲,眨巴眨巴了眼睛,小嘴一撇,也哭上了。
再看一旁的父亲,脸色铁青着,端茶水的手也有些微微发抖。
奶奶脸色严肃,双唇紧闭,转过头看了看三妹和母亲,似乎又咬了咬牙,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吧嗒,吧嗒……"爷爷用力地嘬着烟袋嘴,眼里似乎多了层雾气。
"你看,老二儿都回来抱了,就收拾收拾吧…"父亲忍不住开口了,然后示意母亲给三妹收拾整齐。
"天也不早了,收拾吧!"奶奶也附和着。
此刻的母亲是无助且脆弱的,只能用哭泣表达抗议,她一边哭一边死死地抓住摇车,生怕被人抢了去似的。
三妹好像懂了一样,她停止了哭泣,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母亲,小手还碰了碰母亲的脸。
这一下,母亲彻底崩溃了,她把孩子从摇车上抱下来,紧紧地抱在怀里亲吻着,抚摸着……
"收拾啥收拾,孩子不送了,咱自己养,有咱一口饭,就有她一口。"爷爷说话了。
欲言又止的父亲,一听这话仿佛松了口气,奶奶也不出声了。
只是母亲还紧紧的抱着三妹不撒手。
"那就不抱了,我看嫂子也挺难受的,没事我就赶晚班车走了。"二叔终于忍不住了。
就这样,因为爷爷的一句话,二叔空手而归了,我们也得以和三妹一起长大,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后来,我父母第四胎还是圆了儿子梦,虽然不认同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些观点,但还是祝福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