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专业的艺术。从事教育工作不只是需要基本的技巧和手段,教育的智慧和理念比之更为重要。《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先把教育想明白,才能把教育做透彻。
其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教育者要有高格局。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孩子应通过教育收获的是未来生活的各项素养,包括身心健康、道德高尚、人格健全、能力提升、知识广博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人只在意孩子的分数和排名,却疏于关注学生的压力和健康,疫情期间坠落的生命正是孩子们悲情的控诉;有些人只看得到孩子的短处和不足,却看不到孩子身上的美好和希望,所以常常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叹;有些人只看得到学科学习的分数构成,却看不到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所以分数决定了学科的地位、时间分配和学习顺序;有些人将教育局限于微观的言行细节,却懒得去描绘宏观的精神成长,许多教育者只学会了小处着手,却疏忽了大处着眼。
站得高的人,具有全局意识,苍松翠柏、灌木野草尽收眼底。好的教育者,关注孩子需要的方方面面,他看得见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需要怎样的生命能量。站得高的人,明晰自然规律,他相信每一条河流终归大海。好的教育者,清晰孩子现实生活的具体细微,更相信孩子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其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教育者需有远视距。
幼童阶段的教育像极了播种的初期,培肥、灌溉、除草,小心翼翼,顺应自然,来不得半点马虎,也切不可拔苗助长。这个阶段,教育需要“手把手”,孩子们依赖于教育者充实内容、制定规则、完善细节,以之为生命成长奠基。
待幼苗拔节,园丁们通过支撑固定、修剪枝蔓、艺术定型等方式,让每一株枝叶绽放出独特的生命状态。这个阶段,教育者应顺应他们的成长曲线,发掘他们的独特禀赋,帮助其寻找突破的方向。文艺、体育、演讲、辩论、管理,它们和学习成绩同等重要。教育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出彩的机会。如此,他会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拥有了生命的热情和成长的乐趣。
教育和培植一样,等待是有价值的,千辛万苦终于换来生命茁壮。他的心会望向光芒,向着太阳生长,风雨无惧。他已具备生命成长自觉,无需教育者过多干预。他将屹立在你为他筑起的坚固之基,去获取终身成长的力量,去绽放自己的光芒。
请别再说,好孩子不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我们栽培、呵护、施肥、灌溉……然后放任自由。教育需要我们适时有为,又需要我们顺势无为。
多少愚昧的教育者啊,他们踏错节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选择自由放任,在孩子青春叛逆时又开始严格束缚。多少庸碌的教育者啊,他们殚精竭虑,在不可能处妄想,在不恰当时妄为。
别把教育当作攻坚克难的孤独意淫,它是一场山迢路远的生命跋涉。
其三,“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教育之心当纯正。
教育从来都不像加工厂。工厂机器嗡鸣、轰轰烈烈,教育却需要润物无声、安安静静。教育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实质的成效,持续的努力和漫长的等待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我们的教育体制催生了大量的“”教育文学家”,只要善于宣传,谁的吆喝声大就意味着谁做的好。还有大量的“”教育数学家”,他们渴望量化教育成果,用数字证明一切,用数据权衡孩子,用数字左右教育。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所谓“”教育实干家”,他们认为教育必须填满和充实。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在学,节奏和空间并不重要……大家都在争,孩子累家长累教师累。运动式、量贩式、填鸭式、战斗式……教育变得轰轰烈烈,“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司马迁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教育者当反思自己的教育发心。其一,是否真真切切为了孩子,而非自己的虚荣或私利。其二,是否深谙教育法则,不去妄想妄言、妄断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