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看一部叫《神探夏洛克》的美剧,你就肯定听说过“记忆宫殿”。
所谓“记忆宫殿”就是在自己的脑海里,搭建一个巨大的房子,房子里面每个微小的角落,都可以成为存放记忆的地方。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深刻地记住海量的记忆,当你需要回想起它们时,通过索引,里面的记忆就会清晰的展现在你“眼前”。你甚至可以在“房子”里面随意“走动”。
夸张的是,这些内容:比如说一张图片,在某种程度上是全息的。当你从记忆中找出这张图片时,你可以像回放一般看清任意角落的细节。
当然,这毕竟是影视作品,情节未免夸张。那么,所谓的“记忆宫殿”是否确有其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他的原理其实就是科学的记忆方法。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节目叫《最强大脑》。里面就有很多的记忆达人,能在短时间内记住一定数量的图案,无序数字等。
其中,有一位叫王峰的选手,曾经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以1小时正确记忆1984个无规律数字的成绩获得记忆马拉松项目的亚军。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手中的高科技产品比如手机,电脑以及便携记忆介质如U盘、光盘等,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
如果想要临时记下某件事情,某人的地址、手机号码等等,只要拿出我们的iPhone,对着语音助手说上一句话,手机就会帮你记录下来,甚至还可以设置提醒。
记忆力在我们看来似乎没那么重要了。但是,机器再好,毕竟是机器,也会有它的短板。例如你在和人交谈时,张嘴想要说某个成语,举一个事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而这个时候,翻看手机却已经来不及了。
而且,也不是所有场合都可以给你翻手机的机会。
上面说到的张嘴要说却就是说不出来,这种情况叫“舌尖现象”。这是你的大脑索引到了这条记忆,但这个记忆却像老旧照片一样模糊不清。
还有时候,我们本来要进房间拿某件东西,开门进去后发现窗户没关,天要下雨了。于是你关好窗,却忘记了你要进房间来做什么,最后挠挠头怎么也想不起来,只好作罢,回到客厅继续看电视。这个现象叫,“门口效益”。
以上所说的,是不是经常在你的生活里发生呢?其实,这些都是记忆力的缺陷。
记忆力的缺陷对我们生活常常会造成困扰,虽然不一定造成致命后果,是假如我们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可以避免以上事情发生岂不是更好?
再进一步说,好的记忆能让人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使人生有更大的成就。有人做过调查,100有巨大成就的人里面,90个以上是记忆卓越者。
至于记忆方法的研究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2500年以前,希腊人就已经在使用“记忆宫殿”了。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发源地,曾经诞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据说当年那些思想家在做演讲的时候,为了能记住内容做到脱稿上台。
发明了一种方法——把记忆存储在现场的不同角落,再通过某种逻辑关系把它们串联起来。就能顺畅并且准确无误的进行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演讲。
可见,“记忆宫殿”并不是影视剧凭空杜撰的,而是真实存在。那么这是不是高智商人的专利呢?普通人可不可通过锻炼来达到这种高度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记忆的特性。
记忆的过程分为信息接收、编码、存储、索引,这和我们的计算机的原理有一定的类似。
形成的记忆又分为瞬间记忆(0.25-2秒)、短时间记忆(5-20秒)和长时间记忆(1分钟以上)。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学习、阅读中想要记住东西,必须增强的是我们的长时间记忆。
记忆的编码,是通过大脑中的海马体进行的,编译完后暂且存放在海马体。这里相当于是系统缓存。当大脑发现这一条记忆被反复“调用”,那么大脑会自动将其转存到额叶皮层,那么从此这个记忆就进入“硬盘”了。
可以看出有一个词——“反复”。对了,这就是长期记忆形成的关键。
我们熟悉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就是记忆达人。他从年少时,记忆力就异常的好。他读书有一个诀窍,就是每读一段,会合上书本,嘴里大声默读。一次没记下来,重复几次,便记住了。他曾说过他的方法就是简单粗暴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茅以升老先生从年少之时就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时致年老,仍能背诵下来。
众所周知,记忆有一个特性,对图像特别敏感。如果能将一个数字,一张扑克牌联想到一副图像,并将二者联系起来,比死记硬背的效率要高出太多。
同时,我们能想象出越奇特、罕见、辨识度高的图像越容易被大脑接收。因为大脑有一个机制,会过滤重复的、熟悉的、平凡无奇的事物,将其从记忆中擦除。这大概是大脑自带的“节约能量耗损”的系统。
因此,想象力就变得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发挥想象吧:上面说了,重复很重要,画面容易被记住,记忆宫殿是一所房子。那么我们就自行设计一所房子,房子当然是无数图片构成的,从地板到墙壁再到里面的每一个家具。重复再重复的去构建去想象这所房子,那么记忆就会越深刻,从而慢慢的,就能让它变得清晰真实具体立体。
当然你还可以给房子规划不同的房间,房间代表分类,可以存储不同的记忆,让记忆变得井井有条。
比如你可以按地点进行分类:家的、公司的、北京上海扥等,也可以按照人物,时间等等。
这可能不是最科学或者最适合你的方案,每个人情况不同,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归类,慢慢探索。
笔者也是一个探索者。研究的同时,也稍微放飞了一下思想。
想到了我们的《易经》八卦,八卦本身是一个图案,两两相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都有其含义,而不同的卦象的变化之中有一定的联系及原理。
这些特征本身就很适合拿来做记忆的载体,不论是分类还是代表单一事物还是代表原理。而且还可以化繁为简、化简为繁。
最简到什么程度呢?“--”和“一”。阴爻和阳爻,相当于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0和1.
说到计算机,记得看过一本小说,主人翁是一个植物人,通过计算机知识在自己的脑子里开发了一个操作系统,通过各种努力使自己从床上站了起来。
笔者曾想过这种可能性,但做过一系列研究之后,发现本末倒置。为什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脑已经是一个电脑系统。而且,人脑是高于电脑的,电脑能做(机械地运算)的人脑也能做(只是没那么快),但人脑能做得电脑却做不了——想象。
我们不要忘了,电脑还是人脑发明的呢。
我们也不要以为大脑的思考速度就一定没电脑快。科学上对脑域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佛教说:一弹指间有六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有四万八千个念头,如果某天我们能把每个念头都理清的时候。能定格时空也不一定。
最后,说点实用的,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中国文字是象形字,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图像来看,通过锻炼,把词频比较高的词在脑海里加工处理——把其词意和样子捆绑起来存在图像区(右脑)。久而久之我们阅读时,就如一张一张小图片跃然于纸上,从而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笔者试了一下,这种方法似乎能体验到文学家常感叹的“文字美”。
这种方法的有用之处体现在哪里呢?我们要了解到,阅读时,其实是通过眼睛把文字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到语言中枢,再从语言中枢传到听觉中枢,最后才从听觉中枢传到记忆中枢。
所以,我们平时在“看书”,实际上是在“听书”。掌握此方法意味着,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两个环节,文字直接进入记忆中枢。
以上,便是笔者近日的学习分享,后面会继续发布新的学习所得。大家要是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