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正准备下坡,组长突然停住了脚步,站在原地,凝望向隧道出口,神情哀伤,教授站在组长身边,摘下眼镜,肃然相陪,口中低语:“就是这里,黄茧隧道!”
顺着组长、教授凝望方向,我抬眼望去,只见隧道出口正上方一块裸露山岩上,端正刻有“黄茧隧道”四个暗红的大字。看见字名,我心急跳起来,这里就是上一任114扶贫工作组三名组员牺牲的地方。
我与周师傅默立站在组长们身后,过了许久,蒋教授慢慢戴好眼镜,低声向组长说道:“刚才通过的那条隧道,正是上一任工作组帮助黄茧村扶贫修建的,过了隧道,向前不出三公里,我们将正式进入黄茧村,那里是黄茧村正南入口。”
组长双肩微微一颤,轻声说了句:“上车吧!”
车沿隧道出口下坡,开出不久,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盆地平原,整个黄茧村就坐落于这个盆地平原之中,四面群山环绕。
远眺黄茧村,其布局无比奇特,整个村落屋舍全是青石原木构造,且呈现出规整同心圆结构,由盆地中心一层一层、一圈一圈,向着四面八方铺建开去。
而在整个村落屋舍的外围,生长有大量茂密墨绿的树植,在树植群外,有一条河流蜿蜒曲折,在林中穿梭隐现,河流外侧,不规则分布有数片原始密林,密林一直生长到四周群山之山角下。
此时已是下午,村落北方有一高峰耸立,其峰顶竟仍为云雾半遮半掩,神丽无比。
这时,一阵喧哗之声由车窗飘了进来,周师傅逐渐减缓了车速,缓缓停稳下来。
车窗落下,只见前方不远,有一堆人正排站一起,团聚在一块一人多高、三米多宽的青石碑前,石碑正书三个黄漆大字“黄茧村”。
见车停稳,七八个人立即围聚前来,组长拉开车门,首先抢身下车,接车为首一人,50岁上下,中等身高,大手大脚,身体硬朗结实,他凑前几步,一把握住蒋教授右手,用力摇晃,口中激动说道:“终于等到你们了,工作组同志们一路辛苦了!”
教授这时眉眼舒展露出笑意,侧身向组长与我介绍道:“面前这位便是黄茧村老支书皇洪翮,今年可已63喽。”
组长与我听闻后,都不相信,只见老支书发质漆黑,面庞饱满明净,双目明净有神,一说起话,眼角处便泛出鱼尾细纹,里面全含着笑意与温暧,让人见着,都觉得亲近平和。
教授为支书介绍完组长与我后,支书一手拉着组长,一手拉着我,又是一阵有力握手行礼,随后支书热情向我们介绍起黄茧村其他几名村委,分别是:副村长皇劲义、村妇联主任袁袁主任、生产委员黄洪喜,生产委员黄宝根、生产委员黄鱼头,还有便是村兽医黄小六。
六名村委与村民的脸上,全都洋溢着诚挚的笑容,这让远离都市,心中凄惶,初到如此偏远、闭塞、苦穷之地的我,心中生出一丝温暖。在介绍村妇主任袁袁主任与黄小六时,支书特意提道:他们两人是夫妻,有一个儿子黄小虎16岁,在山竹县城读寄宿高中,每个学期才回一次。你们114扶贫工作组宿舍,就设在他们家中,方便他们照顾,他们家就在村南入口第一间。
此去路程不远,覃组长与支书商量,让袁主任夫妻带车先回宿舍,支书带路工作组随同步行进村,支书忙应声允诺。
沿着隧道联通修建的进村主路,下过一道缓坡,整片青色村落屋舍跳显出来,支书伸手虚指打头绿树掩隐的一间石木院落说道:“那间便是工作组驻村生活屋舍,也是袁主任小六家。”
说着话,支书带我们走向那屋舍,屋舍是用青石砌垒成的一栋平层屋舍,古朴而简素,屋舍之外,种植有一圈两米来高的青绿树墙,树墙从屋舍后方左右环形延伸而出,将屋舍全部包裹,围出一个数十平方的院落,在冬日萧瑟中,生长得格外繁密且生机勃勃。
金杯车就停在树墙外围,我们向屋舍走去,远远闻到一股异香,组长深吸数下,蹙了蹙眉头,侧脸向身旁教授问道:“老师,前面屋舍院外种栽像是橘树?但橘树怎会有如此香气?”
教授听组长问话时似有心事,慢声回道:“覃奋,那确是橘树,正是我之前向你介绍的,一种罕见、野生的古橘树品种,此品种非常特别,我发现其仅生长于这里。”
组长听后,轻轻“喔”了一下,若有所思,再没言语。
屋舍院门开在南面树墙左侧,是一扇碧翠清亮的竹门,竹门对开,支书打头带引,这时,袁主任、小六听见声响,双双接迎出来,将众人让进院中。
院内收拾得很是干净,满铺有青石,深6米,宽10米,宽敞有余,两扇绛黄色原木门开在石屋正中,门后便是屋舍正堂,木门两旁对称装有两扇透明玻璃开窗,窗内便是此屋东、西两个主厢房,东厢房顶头处墙边,加砌有一间两个平方的小石屋,屋门处卷垂有一竹帘,屋顶装置有一小型太阳能热水器,正因这热水器的存在,才这僻远山村显得不那么远古。
支书将我们热情让进正屋,屋内空敞,四壁地面全为青色原石,简素暗朴,迎门堂屋正墙之上,挂装一副毛主席下延安的全身画像镜框,镜面明净,像有人时常打理。
镜框下方,摆放有一张老旧锃亮的原木圆桌及两把木背靠椅,而东西两侧墙边另摆有四把木椅。屋内以正屋为中心,四间厢房分置于四角,分别为南向东西主厢房,与北向东西副厢房,在堂屋正墙西侧,有一向后过道,过道与北向的柴房、厨房与后院相连。
屋中虽然简陋,却格外干净、整齐,不知何由,初入驻村,我心中久积的忧伤与烦愁,竟遁隐化藏,心神空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