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生活中的我们一直在路上。
等有一天我们醒来时,发现鞋子穿不到脚上,原来我们走到了自己的终点......
1.
电影《在路上》为我们展示了一群特别的人在路上的情景。它改编自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同名小说。电影 讲述了“我”(一个青年作家萨尔)同一个狂热的青年迪安·莫里亚蒂及几个朋友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经过。
这部电影给我最震撼的是,迪安和他的朋友的生活方式:他们终日沉溺在性放纵、狂喝滥饮、毒品中。
男主迪安·莫里亚蒂,潇洒健壮,精力过人。生活没有目标,反对传统生活方式,但又疯狂地热爱生活。他纵情声色,恣意享乐,有种飞蛾扑火的毅然决然,但又没有责任感,是个放浪形骸的人。令人既喜欢又厌恶。
谈到垮掉的一代,离不开对二战的分析,对当时文学流派的了解。但《在路上》不仅仅是特指那些青年。从更普世的层次来看,青年时代,谁的青春不迷茫?谁没有荒唐过?只不过影片给我们塑造了一批极端的形象。
2.
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路上,每一次或大或小的选择,都是在路上。
当我们呱呱坠地,父母开始用他们的经验和判断照顾我们,无形中我们踩着他们的脚印在路上。
从吃饭、喝水、讲话,到看世界的方式,无一不是按照父母设定好的方式进行着。
等大一点了,我们开始上学,认识了字,开始用独立的目光尝试着自己“行走”,反抗父母的管束,探索自己的方式。
喜欢怎样的同伴,选择怎样的衣服,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业?懵懂地依顺或者粗暴地反抗父母,执拗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自己倾慕的人,选择自己终生投入其中的事情.....
到了婚嫁的年龄,按照父母的安排,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孩或者女孩,走进世人眼中的幸福,柴米油盐酱醋茶,生养孩子,再一步步重复着父母的生活。
或者不顾世人异样的目光,选择一个年龄、职业等各方面看来极不相称的人,走进不被人祝福的婚姻,亲自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
又或者,不选择婚姻,只潇洒地和众多朋友玩乐,做个特立独行的人,在每一个不同于世俗的日子里,恣肆享受生命的自由和独特。也许会在深夜的某个时刻,忍受刻骨铭心的孤独和失落。也许,为自己的选择而暗自欢喜和感慨。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每一种选择一定会有一种结果在等着你。
既然选择了,就要坦然面对后面的结果。
3.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1900年,一个男孩被遗弃在豪华邮轮“ 弗吉尼亚”号 上。他被一个水手抚养长大,被取名为1900。他对音乐极富天赋,无师自通,在船上表演钢琴,曾使当时的爵士乐鼻祖前来与之斗琴,而鼻祖失败,黯然离开。1900曾爱上船上的一个女孩,却无法将自己为她写的唱片送出。当他在弗吉尼亚号即将炸毁前有机会离船上岸时,却因外界茫茫无际,无从选择,最终选择了回到船上,和优美的钢琴声一起沉没。
我们常人看来弗吉尼亚邮轮是一座监狱,是1900迈向现实生活的桎梏,但对他而言,船却是最安全的地方。钢琴是最好的伴侣,而音乐就是他的灵魂。直到他弹完最后一首曲子,和”弗吉尼亚 ”一起沉入大海,这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相信,当 1900 和船一起缓缓下沉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平静而喜悦的。
选择了一个终生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并投入其中,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像1900 这样的钢琴天才,从小就找到了它,无疑是幸运儿。
4.
而《月亮和六便士》中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中,同样令人震撼和敬佩。
不论是面对妻子的哀求、女人的爱恋,还是朋友的关心,斯特里克兰德 的关注点只有画画。也许在人们眼中,他是自私而冷酷甚至卑鄙的。但从他内心而言,他又是何其幸福啊,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为外在的评判和名利所累,这种勇气和行动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拥有这种勇气的,还有我非常佩服的弘一法师,当他是李叔同的时候,他已是诗文、音乐、绘画、教育等多方面的通才,而且拥有一个温柔的日籍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但是当他 38岁时准备遁入空门时,任何人的苦苦相劝都不能使他回头。
他在寂寞的青灯下,潜心书法研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并不是他做选择时计划好的,完全是他向内心寻找时的附加物。
当弘一法师 62岁时圆寂时,就这样悄悄地离去了。
在他心中,这一生足矣。
他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他轻轻地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整个天空。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呢!一边幻想着浪迹天涯,一边无奈地朝九晚五。
我们有时候以为,风景在别处,所以总是把艳羡的目光投向远方。
谁能一眼看穿生活的尽头?谁又能坚信你的选择就是绝对正确?
在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目之所及,其实只有汽车的近光灯那么远。
我们普通得令自己绝望,我们又坦然地令自己佩服。
只要,我们在路上,认真地活过每一天......也应该如此
我是果枚,感谢你的阅读。喜欢就点个赞呗!或者一起互加关注,一起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