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是一个布偶猫一样的女孩子,温柔,乖巧,让人心生亲近。
前几日我在火车上阅读岳南的《风雪定陵》,书写得委实太好,历史和考古来回穿插,结合《万历十五年》尤其有味道。四个小时不到差不多看了一半,找到了传说中汉书下酒的感觉。不由给喵喵感慨,最近没有那么喜欢岳南了,不过书确实好,精彩。喵喵天马行空,说《弗兰兹》很好看,电影。
当时我就想回去看的,上次看《驴得水》也是喵喵推荐,看完后被知识分子面对世事的高尚和龌龊一念间的变化刺激得不忍直视了。喵喵引用了《叫魂》里面的一句话,很精准。时至今日,我每有念头想为《驴得水》写几句,仍然始终力不从心,不敢勉强。
喵喵现在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从心而出,像是山泉从岩石沟壑里淌出来一样,很清净。隔夜她就给我分享了这篇观《弗兰兹》文章。
弗兰兹是一部法国电影,百度介绍是以一战后的法国为背景,宝拉·比尔饰演的德国女人因未婚夫的惨死而悲痛欲绝,这时,皮埃尔·尼内饰演的神秘法国男子却悄然出现,默默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献花,两人也就此揭开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
我稍加整理,在征得同意后,把她的观后感分享了出来,很打动人心,希望大家喜欢。全文如下: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可以静下心欣赏这种在平静剧情中刻画着人物细腻情感的电影。113分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切都那样自然平静的发生着,却让我动容数次,意犹未尽。对于弗兰兹父母慈祥善良而动容、对于安娜坚强从容而动容、对于悲寂中爱情犹存的动容、对于战争后生活还要继续的动容、对于黑白中艺术带来的精神色彩而动容……太多,太多。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如此丰富的世界中,这样的丰富是艺术家给予的,更是每一个至真至爱的“我们”给予的。
好似看所有的战争题材电影,基本表述的都是这个主题,不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众是欢心的。
阿德里安在德国旅店遇到的高唱战曲的德国人,安娜在巴黎餐馆遇到强烈感染力的马赛曲。而两个人分别在不同国家,被冷眼相待时的窘迫和落寞,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场本与安贫乐道的人民无关的德法之战,粗鲁的剥夺式的让大部分人卷入其中,要么亲赴战场,要么亲人悲痛,在战乱之中,每一个人都感受着死亡和痛苦,没有一个人是这政治运动的受益人。
就像弗兰兹父亲所说:我们的儿子都战死于战场,我们痛恨法国人,但对于法国那些战死于战场的人,他们的父亲应该痛恨谁?我不知道我应不应该有这样的世界观,对于战争,我们也许应该站在更广的社会领域去看,无论哪里发生、什么理由发生,其实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我们都应该去反思。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避免战争,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去理解去抗争。其实我一直都知道生活是现实冰冷的,竞争也没有什么和平友好,你不思进取总有一天会被取代,和平年代取代你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机会成本被他人剥夺,战争年代取代你的就是你的国土、你的安全、甚至你的生命被他人剥夺。不去侵犯,但至少能保护,我想我们也许能做的最多也就是这样吧。这是一个没有受益的事件,希望更多的人从中是反思与宽容、而不仅仅是仇恨与记恨。
自从看过林达先生《像自由一样美丽》之后,我对艺术的崇敬之情就未褪减过,感受着人们在最痛苦时,艺术带给人们最终活下去或走出来的强大精神依托时,我常常动容。
我经常会悔恨自己不会绘画或乐器,因为内心情感丰富的我,竟然没有一种可以抒发的渠道,我一直认为这是上天对我最大的惩罚,也是我至今为止最大的遗憾吧。电影中两种艺术一直贯穿全片,一是小提琴的C调夜曲,一是马奈的《自杀》,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彩色画面,其中阿德里安为弗兰兹父母拉琴时出现,最后安娜自我重生后再次欣赏马奈作品时出现。我想作者也想用这样的短暂可贵的色彩,来表达人们在充满残酷的现实中,总会有被生活的实感浸润的欢喜时刻,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身处绝望之中的人们。
同样对于艺术与文学的热爱,安娜将对弗兰兹的情感移情到了阿德里安那里,两个有共同精神世界的人,仅仅通过对弗兰兹的缅怀,两人便可心心相印,但现实是阿德里安是杀死弗兰兹的敌人,来德国是想得到救赎。更现实的是阿德里安孱弱自私的性格让他没有勇敢的遵从自我内心的爱。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把你带入生活的低谷,又给你活着的希望,这希望也许来自爱人、也许来自艺术、但更可靠的应该是来自你自己的内心。
看完整个电影,我觉得自己可以明白,为什么弗兰兹父母可以像对待自己女儿一样对待安娜,我想说安娜是绝对配得起这份爱的。
从电影的一开始,安娜就在无时无刻的不表达着对弗兰兹的爱,小心保留着每一封信,时刻去弗兰兹墓地栽花浇水,背诵着他们共同的诗歌,在他墓前发呆、看书……
这每一个细节,都表现着安娜对于情感的执着与单纯。当明确自己对阿德里安的感情时,安娜义无反顾,看到其未婚妻时,她又从容不惊。我真的太爱这个角色了,尤其当得知阿德里安是杀害弗兰兹的敌人时,自我情感的挣扎后,依旧欺瞒着已经伤痕累累的慈祥的父母,赶赴巴黎时,又欺瞒着想要得到救赎的阿德里安,大家原谅了他。两面的谎言,让我们看到了安娜的善良与纯净,整个的黑白色调,加上谎言与回忆,让我会不自觉的感觉这世上最色彩斑斓的也许只有回忆和谎言。
这是观看欧容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登堂入室》。欧容选择了一个已经战死之人的名字作为电影的片名,通过他周围所有人对其描述,逐步带我们进入电影中去。
黑白的电影色调让我们无时无刻感受着战争背景下人们的压抑、苦闷。片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彩色画面,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片刻欢愉的轻松与喜悦。喜欢欧容镜头下女主角的坚强、执着、从容和勇敢。
整个电影中,你似乎感受不到女主角的情感波动,对待一切事物的坦然若素。两次的情绪激动,一次是生活绝望时选择投湖自尽被救,岸边情绪波动,但回到家中又从容应对;一次是为爱前往巴黎,但发现阿德里安已有未婚妻时,内心波动,但表面依旧平静优雅。把一切情感都埋压于心底,善良的向着双方说谎,自己坚强的承担着生活中唯一的现实,而后在阵痛中获得了自我的重生。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一部男女主人公共同重生的电影,直到最后,我才明白欧容的“女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坚强、勇敢、从容的赞美。而这一切也是我最动容之处。
希望我们都能如安娜一样坚定、勇敢、从容、善良,愿经历过涅槃的我们都能获得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