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周六晚上七点多,我还在办公室里,背后窗外的街道早早地亮起了灯。
仍然属于城市的晚高峰,一辆辆车还在穿行,但办公室里却安静的落针可闻。
只有偶尔我敲键盘的声音,和一位小姑娘小声背单词的声音。
她明年要出国继续首饰设计之路,这段时间一边做着自己的作品,一边补充着词汇量。
吃过晚饭,她拿着书来到我办公室,说在这里背单词能静心。
我乐得所见,办公桌清出来一块地方给她。
她就坐在我对面,写写画画,小声反复读着单词,时不时地打两个哈欠。
我很喜欢这样的画面。又温柔,又积极。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现在是黄昏,灯火星星,却想起了路遥的这本书:
《早晨从中午开始》
这本书与我的黄昏格外有缘。
过年的时候,日日睡到三竿,自己戏谑:每日只得一半。
感觉和这本书名甚合,于是某个酒足饭饱的黄昏拿起了这本书,翻开了第一页。
薄薄的一本,但过年空闲多,细细读来,竟也花费了两天。
路遥写短篇较多,但将他推到顶峰的却是一部长篇《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他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回顾所写。
主要内容是他准备和写作过程的点滴,与体会。
或许登场之前,谢幕之后,比舞台之上,灯光之下,更接近于表达者想要表达的真相。
《早晨...》这本书,更像是路遥他自己的,平凡的世界。
他曾经的写作已经为他积累了一些名声,他完全可以靠着这些名声四处开会做讲座。
但他不想,他始终想突破自己,始终想用一部壮丽的长篇凝练自己。
于是他暂离了作家圈,离开了许许多多受益的机会,将目光投射到自己身上,问自己:自己想要写什么。
这个问题让他苦恼,更苦恼的是,他从没有写作长篇的经验。
长篇,考验的不仅是文字功力,剧情人物的掌控力,更是体能和心力的挑战。
埋首于自己搭建的世界数年,不是谁都做得到,谁都甘愿的。
最让人恐惧的是,花费数年,写出来的一堆文字,很可能无人问津,更可能证明了自己的无能。
一字一句都是自己所写,评论观感却是他人所书。
如果大家不认可,不喜欢,这几年就是荒费,这堆字,就是自己不行的证明。
多少人都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徒然卖弄着“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惟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懈怠。
这就是一生的全部了。
或许真的只有路遥,才可知马力。只有时间的冲刷,才可知分量。
路遥确定了自己心中所想,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孤独的准备。
为了写作长篇,他阅读了数以百计的长篇。分析它们,理解它们,思索自己。
为了掌控人物,他足迹踏遍了人物生活的地方。他观察当地的农作物,当地的草,当地的饮食,当地的口头禅。一本本厚重的笔记,是他搭建小说世界的砖石。
最后,他把自己关在了窑洞里,开始了漫长的写作。
不知道外面世界的花红酒绿,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风雨起伏。
就一个窑洞,一床,一桌,一椅,一堆笔记而已。
简单的,是生活。
丰富的,是作品。
读到这里,我以为他将带着一部震惊天下的作品出来。
我以为他写下的文字,将为他的时间正名。
我以为,他的艰辛准备,和孤独的书写,终将带来灿烂夺目的作品,和被他隔离的世界的掌声。
但是没有。
长篇系列的第一部,并没有什么正面的反馈。因为有曾经的名声在,许多人还是读了,却客气的反馈:平淡拖拉,不知所云。
就像一颗大石头丢进水里,却只带来了点点浪花。
若说一点气馁都没有,是不可能的。
但是还能怎么办?长篇系列的第一部没有水花,后面的内容,还是要写啊。
路遥又回到了他的窑洞。
又面对着那床,那桌,那椅,那堆资料......
当时他的心境如何,不得而知。
若是我,我会心境如何,不得而知......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长篇系列的后两部,终于带来的期待中的反响。这部耗时数年写成的长篇,将路遥的名字推到的顶峰。
不过或许是耗费心力过甚,或许是健康受损,路遥没过几年便遗憾离世了。
《早晨...》便是他的最后一本书,一本薄薄的书。
《早晨...》这本书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剧情,没有什么醒世恒言的作用。反而书里有作者不健康的作息,耗损自己的写作方式,和执念,和偏见。
这本书里的作者,又积极,又不那么积极。
但是他读遍数百部长篇,为自己的小说筹谋,让我印象深刻。
他花费一年走遍村落,观察草物,观察生活,这让我印象深刻。
他独居窑洞,有时写得忘乎所以,有时却是在苦苦坚持,这也让我印象深刻。
如若按他这样的心境,拼尽人事,确实得到的作品不会不响亮。但方法摆在那里,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我做得到吗?
现在夜深了,路上车辆寥寥。小姑娘还在我对面,写写画画背着单词。
周末的办公室,明亮安静,却让我想起了《早晨...》中的窑洞,不知道明不明亮,不过肯定安静。
最后,想起了一句话:
图大事而有静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