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作30天.转型与蜕变第11篇
让我掉下眼泪的 不止昨夜的酒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你的温柔
雨路还要走多久 你攥着我的手
让我感到为难的 是挣扎的自由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喔哦...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音乐与我,是几天前的推荐主题。一直没有找到动笔的感觉,今天开车回家路上,阴雨天,忽然收音机里传出这首《成都》,勾起一段尘封记忆。
就着这首歌来写写与成都有关的一段记忆吧。
成都先后去过三四次,后面都是路过去峨眉,九寨等,只除了第一次。那年二十三岁,10月深秋季节到了这座城市,一呆就是三个月,却没去任何旅游景点,无论峨眉或乐山。
那是一场非典型意义的私奔:因为某个因由,跟当时的男朋友带着不多的积蓄,奔离北京,没有目的地,坐火车途径西安,辗转来到这座城市,觉得很顺眼,租了间公寓,就住了下来,不知轻重的有在这个内陆城市找份工作长居的打算。
可惜年轻的我们远没有成熟:陌生的城市,徒有文凭并无一技之长,也没吃过什么苦,北京大院孩子的脸面和“贵气”都是当时放不下的无用。
相爱容易相处难,更何况还要突然面对柴米油盐。年轻的浪漫想象,才一个月就消磨殆尽。男朋友耐不住这入冬的盆地城市的湿冷(其实更耐不住的是没有朋友的冷清),要回北京。而我赌着口气,不肯,却又故作姿态的劝他自己回去,嘴硬着说我喜欢成都。
居然,他就真走了。
那之后近两个月,怎一个凄清形容:
孤单一人,身处异地,举目无亲。
深秋初冬的11月,成都每日雾锁重楼,一个月都不见太阳公公露两次脸,见惯了北京青远蓝天的我,差点儿觉得自己会因缺乏阳光而死。
习惯了北京冬天的暖气房间,觉的房间冷到透骨。晚上在床上,只觉得被子如水浸过般,睡了半夜都暖不过来。
还记得当时电视里在放一部北漂青年的电视剧,看着剧里熟悉的场景,常会忽然泪流不止,第一次知道乡愁是如此的触景伤情。
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呆那么久,其实我也不记得自己当时啥心态了。但另外的理由,是我渐渐发现成都的可爱,记忆尤深的不是赵雷歌中所说的小酒馆,毕竟一妙龄女子是不适合泡酒馆的嘛。
让我念念不忘很多年的,是成都的味道:
小饭馆里19.8元畅吃的豆花鱼;
路边三元一碗就好吃到爆的排骨面;
街口路灯下老妈妈摊子上的猪尾巴兔脑壳;
每次吃都麻到感觉嘴唇象两条香肠的串串儿;
陈麻婆的猪脑豆腐的腥鲜;
春熙路的红油抄手担担面。。。
其实那几个月并不都只在吃,学了月余日语,认得几个朋友,骑车逛了大半城市,见识过何为“川之硕鼠”...但记忆已残破的只剩零星碎片;
还有川妹子的水灵脆辣;公园茶馆里永远在继续的麻将;有球赛的晚上,整栋楼里弥漫的四川汉子此起彼伏:“雄起"的呼喝声...也都是点滴留存,很少记起。
只似乎味蕾的记忆长远过大脑:二十年了,历数那些吃食还会条件反射的咽口水。
想必那孤清的月余里,唯一让我觉得暖的必然也是被食物的丰腴滋味满足的时候。
嘿,“音乐与我”的起头,怎么写成了“食物与我”了呢?!不管怎样,就这样吧,反正都是感官。
大脑常会遗忘,而感官却有绵长的记忆,哪怕累世之后还会因着一丝熟悉而发出共鸣之震。
无论音乐或者美食,与我们的关系可能都是一个线索,可能是联通某段时间的,或者关于某个地方,又或者是关于某个人,再或者关于我们心底没有被发现的部分。
要学着别轻易让它划过,因为常常是那里藏了个礼物懵懂的我们忘了取:就如此刻因着一首歌牵出的这段记忆,经历时只觉凄清,回望时看到勇敢。